2025年春天的某个晚上,我刷到一组数据,差点把手里的外卖撒了——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51.1%,也就是说马路上每跑两台新车,就有一台不喝油。
这画面一下子把我拉回四年前,李斌那句被喷到体无完肤的话:“搞不明白为什么还有人买油车。”
当时评论区简直像开了锅,有人骂他飘在云端,有人说这就是营销话术。
谁能想到,这么快就翻篇了,而且还真让他说中了。
印象里,那是2021年底,一个寒风呼呼吹的日子。
彼时大街小巷还是发动机的天下,电动车多半缩在城市角落充电桩旁“补血”,县城里更别提,大部分人连混动和纯电傻傻分不清。
我记得有朋友义正辞严地跟我分析:十年内?
想都别想。
但现在呢?
2024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破千万辆,多个月份渗透率干脆直接压过燃油车,今年甚至有人预估全年75%……数字摆在眼前,你要说这是偶然,我反而觉得侮辱了统计学。
其实转折来的比大家想象中猛烈。
你去开一次小米SU7或者特斯拉Model 3P试试,一脚下去,比我当年坐朋友摩托冲高架出口还刺激;三秒级加速以前是百万豪车才能玩的,现在三十万不到就能享受,还带全套智能座舱。
这种体验上的碾压,不是靠降价促销能追上的,就像拿按键诺基亚对抗iPhone一样——不是一个维度的游戏。
更妙的是,小镇市场居然成了新能源普及的暗流推手。
我前阵子去了趟老家五线县城,本以为会看到各种老捷达、伊兰特悠哉晃悠,结果发现不少院子门口杵着自家装的小桩。
一公里几分钱的成本,让那些精打细算的小镇青年笑得合不拢嘴。
有汽修店老板神补刀:“现在年轻人结婚没绿牌,都不好意思接亲。”
这话虽然夸张,但背后的意思很真实——从省钱到排面,新能源都占尽便宜。
当然,并不是所有燃油车企都甘心认输,只不过他们正在用最笨重的方法应战——降价求生。
宝马5系直砍13万、奔驰E掉近10万、奥迪Q3恨不得送保养送保险凑整单。
但尴尬的是,即使这样,也挡不住消费者往新能源展厅扎堆。
理想去年卖出50多万辆问界销量翻倍,特斯拉依旧稳如山。
不少豪华品牌直到此刻才意识到,对手并不是价格,而是时代本身换挡提速,他们踩刹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你只盯着北上广深的数据,其实还看不到变革有多彻底。
今年春节后的一次乡村赶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菜市场边上一溜儿都是插混SUV,中间夹杂几个共享换电三轮,还有老人边挑菜边聊固态电池,说以后跑1000公里不用加一次电。
这场景放2018年绝对没人信,现在却显得稀松平常,就像突然之间,全民开始用微信支付一样自然,没有仪式感,但不可逆转。
批判一点来看,我们也不能完全沉浸在数据狂欢里。
一方面,高渗透率确实说明消费结构变化巨大,可另一方面,一些二三线以下城市基础设施布局依旧滞后,“高速+假期”这样的极端情况下充电焦虑仍是真问题。
不过,这也是技术演进留下的小空隙——等固态、电池回收体系完善,加之更多运营商铺网,这条赛道才算真正平滑。
而且别忘了,如今中国造车新势力已经逼着全球巨头重新调整战略,从这个意义讲,这是产业竞争格局的大洗牌,也是供应链优势全面释放的时候。
回过头再听李斌那句话,我倒觉得他当年的“嚣张”挺可贵。
如果没有这些敢拍桌子的行业玩家,也许我们今天讨论的还是国六B怎么适配、哪款SUV百公里八升算省油这种问题。
从舆论场到市场终端,他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现实校准,把一句曾经刺耳的话变成今天朋友圈随处可见的数据截图。
只是对于传统厂商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句玩笑兑现那么简单,而是一声越来越近的退场钟声,你准备好了吗?
至于未来,会不会真的出现村口全部都是换电站、高速服务区只有超充桩这样的景观?
照现在的发展曲线看,不是不可能,只是节奏问题罢了。
而到了那一天,如果还有人在纠结“到底该买啥”,估计只能被孩子嫌弃太复古吧。
所以啊,下次再遇见那个问你为什么不开燃油的人,可千万别急着怼,因为历史总喜欢站在它偏爱的一边微笑,然后让质疑者慢慢闭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