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车最大陷阱:用海底捞式服务,掩盖技术上的苍白

这年头卖车,比卖手机还卷。

以前大家聊车,聊的是三大件,是发动机轰鸣,是机械的浪漫。现在你跟人聊车,对方开口就是,几块屏幕?算力多少T?有没有冰箱彩电大沙发?

整个行业都弥漫着一股把车子当精装房来卖的魔幻气息。

魔幻的中心,最近又多了一个理想i6。

24.98万,一个精准到骨子里的价格,直接把刀捅进了合资燃油车和自家兄弟特斯拉的腰眼。

这个定价策略,翻译过来就是四个字:我全都要。

既要用“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传统艺能,去降维打击那些还在跟你聊操控、聊品牌的传统豪华BBA;又要用一个比Model Y还实在的价格,去告诉那些等等党,别等了,我这里才是最终归宿。

国产电车最大陷阱:用海底捞式服务,掩盖技术上的苍白-有驾

理想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月销9000台的目标,就是想在25万这个黄金价位,复刻L系列在30万以上的成功。

这套打法,本质上不是产品创新,而是场景的重新定义。

传统车企卖的是A到B的位移工具,特斯拉卖的是一个带轮子的极客玩具,而理想卖的是一个“移动的家”。

所以你看i6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什么防水防尘的前备厢,让你放钓来的鱼,而不是放公文包;什么后排小桌板配保温箱,美其名曰移动办公室,实际上就是给孩子写作业和放可乐的。

包括那个号称用了七层材料、厚15厘米、参考了飞机座椅专利的座椅,核心卖点就一个字:软。

它的一切产品定义,都在疯狂地讨好一个画像清晰的用户:中国式家庭的男主人。

这个男人需要一辆车,既能满足自己对性能和科技的一点点幻想,比如4.5秒的百公里加速;更需要满足老婆对舒适和收纳的要求,满足孩子对娱乐和零食的需求,满足丈母娘对空间的挑剔。

理想把这种需求洞察做到了极致,把服务“喂到嘴里”,让你觉得买这辆车,就是买了一份家庭关系的润滑剂。

这套逻辑,在过去几年被证明是成功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牌桌上的玩家,都学会了。

你搞冰箱,我马上跟进;你搞大屏,我直接上激光投影;你搞女王副驾,我恨不得给后排装个足浴盆。

当所有人都开始在车里搞装修的时候,这场战争就从技术战,迅速退化为一场“海底捞式”的服务内卷。

比的不是谁的火锅底料更香,而是谁家的免费美甲和擦鞋服务做得更到位。

这种竞争是好事吗?

对消费者来说,短期是好事,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

但长期来看,这可能是一个陷阱。

因为这些舒适性配置的堆砌,门槛极低,今天你领先,明天我抄过来,后天他能做得比你更便宜。

这根本构不成护城河,只是一场“瞎积薄发”的营销狂欢。

真正的护城河是什么?是那些短期内难以模仿,并且能持续产生价值的东西。

比如特斯拉的FSD。

当国内车企还在卷谁的冰箱制冷效果好时,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在中国已经开始快速迭代了。这玩意儿就像一个会自我学习的AI,你开得越多,它就越聪明。

国产电车最大陷阱:用海底捞式服务,掩盖技术上的苍白-有驾

这背后是数据、是算法、是别人短期内砸钱也追不上的时间壁垒。

当有一天,大家的车都能自动从地库开到你面前,能自己在高速上稳如老狗地行驶时,谁还会关心你的座椅是不是比别人厚了两厘米?

再比如小米的YU7。

很多人嘲笑小米搞什么车模周边,搞什么社群生态,觉得不务正业。

但你仔细想想,小米真正厉害的,从来不是某个单一产品,而是它那套把用户圈进来,然后用一整套生态产品把他们“锁死”的打法。

今天你买了小米的车,明天就可能会买小米的手机、平板、手表,因为它们之间的联动体验是无缝的。

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入侵,也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商战。

理想的打法很聪明,但它的风险在于,它把宝押在了“场景”和“体验”上,而这些东西,太容易被模仿和超越了。

就像商战,从来不是比谁的拳头更硬,而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国产电车最大陷阱:用海底捞式服务,掩盖技术上的苍白-有驾

理想用冰箱彩电这一套组合拳打得传统车企晕头转向,但特斯拉和小米,一个在练内功,一个在布大局,他们都在等一个出重拳的机会。

所以,你看懂了吗?

现在的电车市场,根本就是一场大型的角色扮演游戏。

理想扮演的是“超级奶爸”,核心是让你和你的家人在车里爽。

特斯拉扮演的是“科技极客”,核心是让你感受未来,顺便在智能上碾压你。

小米扮演的是“潮流管家”,核心是把你的生活全包了,让你离不开它。

大家都在抢用户,但抢的方式完全不同。

理想i6的发布,就像是在一个已经打成一锅粥的火锅里,又倒进去一盘上好的肥牛。

它会让汤底更沸腾,让抢食的动作更疯狂。

但最终谁能吃饱,谁会被烫到嘴,还真不好说。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其实很简单。

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发布会PPT给忽悠了,别听他们讲故事。

你要问自己三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这玩意儿我真的需要吗?

是。

那它是不是一个无法被替代的功能?

不是。

那它会不会让我付出额外的、看不见的成本?

会。比如更高的电耗,比如未来可能滞后的智能化,比如当所有人都冷静下来后,二手车的残值崩塌。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你就会发现,买车这事儿,到最后还是一场关于自己钱包和真实需求的博弈,和那些舞台上的高光时刻,关系不大。

国产电车最大陷阱:用海底捞式服务,掩盖技术上的苍白-有驾

毕竟,车只是个消耗品,而生活,才是那个需要你持续投入真金白银的,无底洞。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