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紧凑型轿车价格战越演越烈的2024年,合资阵营过得并不轻松。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1月轩逸卖出437 295台,朗逸则为389 116台,已经被对手拉开差距。更扎心的是,比亚迪秦PLUS DM-i前十一个月冲到了401 398台,合资“常青树”第一次感受到了新能源的贴脸输出。
这四年一直跟踪合资紧凑级市场,能明显感觉到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省心就行”,而是把大屏、智能、低油耗全都写进了必选项。大众过去一直不走“堆配置”路线,而是主打机械品质,但销量下滑逼得朗逸不得不主动求变——所以,全新2025款朗逸来了,而且可以说彻底豁出去了!
现状描述完毕,问题也就摆在眼前:外观内饰老气、1.5L+6AT动力陈旧、双离合口碑反复,这些都让朗逸在年轻消费者面前缺乏“眼缘”。更现实的痛点是,现款车内异味被大量车主吐槽,“开两个小时喉咙疼”的热评获得31个点赞,负面口碑直接影响终端成交。那大众如何破局?
解决方案看似简单——换设计、上大屏、拓动力——但真正落地却要动大手术。新朗逸的外观终于摆脱了家族“套娃”,普通版采用T形横幅格栅,星空版则用点阵式中网,配合前包围两侧“C”形导流槽,一眼就能看出比现款激进不少。尺寸小幅拉长到4678 mm,轴距仍是2688 mm,在停车位资源紧张的一线城市依旧好挪好停。值得一提的是,尾灯内部光源升级后可实现流水点亮,夜间辨识度比卡罗拉更高。
产品力拆解先看动力。新车将提供1.5L、1.2T、1.4T三套系统,最大功率分别为83 kW、85 kW、110 kW。另外工厂计划新增1.5T高功率机型,峰值扭矩250 N·m,百公里加速预计可做到8.5 s。和现款相比,动力梯队更丰富,最高时速也提升到200 km/h。
但是,热评里“还是双离合?”获得11个赞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7速干式DQ200虽然近年故障率下降,但在电机、CVT已大范围普及的环境下,消费者仍然心有顾虑。笔者认为,上汽大众若能同步引入湿式版本,可靠性话题就能提前打住。
底盘部分依旧是前麦弗逊+后扭力梁非独立悬架,这点和轩逸、卡罗拉站在同一水平。品牌方解释说这种设定有利于控制车重,让1.5L车型的实测百公里油耗压到5.6 L,但在宣传口径上最好把减振器规格、衬套材质讲清楚,否则“底盘老掉牙”的吐槽难免再次出现。
进入车内,变化称得上脱胎换骨。看到12.9英寸悬浮大屏就知道,大众终于坐不住了。UI来自MQB37+平台,支持CarPlay、CarLife与车家互联,还能OTA升级到大众ID. OS 4.0。网友“汽配城风”揶揄大屏塑料感重,这条热评拿下51个赞。上汽大众这次用上了8H级防反射玻璃,边框缩窄到7 mm,看实车确实比渲染图精致不少,而且内饰面板改用暗夜黑+微光镭雕纹理,和比亚迪秦的“概念舱”思路颇为接近,一些网友直呼“抄秦”,但不可否认观感确实年轻多了。
至于老生常谈的异味问题,官方宣称2025款朗逸全系升级为欧盟E0级材料,并引入比亚迪同款低温烘烤检测流程。厂方甚至放出狠话:30 μg/m³甲醛限值,比国标严苛40%。如果量产车能做到这一点,“朗逸味”或许真能翻篇。
空间表现依旧是朗逸的强项。得益于2688 mm轴距,后排腿部极限裕量可达870 mm,和轩逸持平但坐垫更长,对长途乘坐友好。行李厢常规容积510 L,比卡罗拉大出34 L,足够装下一家三口的行李箱+婴儿车。
配置层面,新朗逸给出了前碰预警、车道保持、带Stop&Go的ACC等L2级驾驶辅助,高配再加360°全景影像和自动泊车。按照目前经销商流出的价格框架,1.5L精英版或许起步9.79万元,而1.5T旗舰版预计不超13万元。这么一来,价格已经可以和秦PLUS DM-i一较高下了,而且省去了插电补能焦虑。笔者认为,大众这波“加配降价”已经拼尽全力,也可以说彻底豁出去了!
最终评价:新朗逸在外形、座舱、动力、环保四个维度全面补课,短板补得够快够猛,足以重新赢回一部分对配置敏感的年轻人。但是双离合耐久性依旧是最大不确定性,不排除官方后期推出6AT或CVT版本的可能性。面对秦PLUS的混动低油耗、轩逸e-POWER的静谧平顺,新朗逸想回到巅峰仍需时间检验。那么,对于这台“历代最美”朗逸,您有什么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