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柯达败走中国,百年德系老将,为何没人买了?

说起斯柯达这个牌子,很多上了点年纪的朋友肯定不陌生,十几年前,车友圈里流传着一句特别经典的话,叫“懂大众的都去买斯柯达了”。

这话听着就透着一股子精明劲儿,好像选择了斯柯达,就意味着你是个会过日子、有眼光的实在人,用更少的钱,享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德系品质”。

那时候,买一辆斯柯达明锐,开出去感觉自己既低调又有内涵。

斯柯达败走中国,百年德系老将,为何没人买了?-有驾

可是,时过境迁,现在你再到马路上瞅瞅,想找一辆斯柯达的新车,还真得费点眼神,4S店里也是冷冷清清,销量报表上的数字更是让人不忍直视。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背后还站着大众这么个全球巨头的汽车品牌,怎么就在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里,混到快让人想不起来的份上了呢?

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岔子,让一个曾经的优等生,变成了如今的“困难户”?

咱们把时间拨回到2007年,那一年,斯柯达带着它的首款国产车型明锐,正式进入中国。

当时中国的汽车市场,可以说是合资品牌的黄金时代,老百姓买车,最认的就是“德国车”这三个字,觉得皮实、耐用、开出去有面子。

斯柯达的到来,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

它非常聪明地告诉大家:你看,我这辆明锐,用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都跟当时卖得火热的大众速腾是一样的,都是正儿八经的大众技术,但我的价格,能比速腾便宜一两万块钱。

不仅如此,我还有一个独家秘笈,就是那个掀背式的大尾门。

斯柯达败走中国,百年德系老将,为何没人买了?-有驾

那个后备箱打开的角度,简直能吞下一台洗衣机,对于当时很多刚刚成家立业,需要一辆车兼顾家用和拉货的消费者来说,这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凭借着“大众技术、亲民价格、超大空间”这三板斧,明锐一炮而红,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上市之后前前后后卖了一百四十多万台,斯柯达这个品牌也跟着水涨船高,一度成为欧洲品牌里增长最快的明星。

然而,俗话说得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斯柯达的成功,从根子上就离不开大众,但它的衰落,也恰恰是因为它太像大众,却又终究不是大众。

咱们可以想象一个很现实的场景:你揣着十几万的预算去买车,走进一个汽车城,这边是斯柯达4S店,隔壁就是大众4S店。

斯柯达的销售会热情地跟你说:“哥,您看我们这明锐PRO,最新的平台,技术跟大众一样,配置比它高,价格还便宜,多划算!”你听着觉得特别有道理。

可你一出门,走进隔壁大众店,人家的销售不慌不忙地跟你说:“哥,斯柯达确实不错,但您看我们车头这个VW标,开出去朋友一看就知道是大众,多有面子。而且您以后换车的时候,大众车可比斯柯达保值得多,多卖的那一两万块钱,里外里一算,您现在多花的钱又回来了。”

这番话,句句都说到了中国老百姓的心坎里。

斯柯达败走中国,百年德系老将,为何没人买了?-有驾

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世故和品牌价值的社会,大众的标志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二手车市场的数据也清清楚楚地摆在那,同样的车龄和车况,斯柯达的二手车价格普遍要比同级别的大众车低上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开个三五年再卖掉,可能就要比隔壁开大众的老王多亏一万多块钱。

这笔账,谁都会算。

这么一来,斯柯达那个“性价比”的优势,在“保值率”和“品牌面子”面前,就显得不那么香了。

慢慢地,斯柯达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从“性价比版大众”,变成了“廉价版大众”,听着差不多,但感觉上差远了。

更让人觉得可惜的是,斯柯达在产品本身上也好像有点不思进取。

这么多年来,你坐进任何一辆斯柯达的车里,那内饰设计,总感觉跟大众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仔细一摸,到处都是硬邦邦的塑料,质感上明显差了一截。

斯柯达败走中国,百年德系老将,为何没人买了?-有驾

这就给人一种感觉,斯柯达就是在你看得见的地方,比如发动机、变速箱上用大众的东西,但在你平时接触最多的内饰用料上,就开始省成本了。

当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像比亚迪、吉利、长安,车里面的大屏幕一个比一个大,皮质座椅、氛围灯都成了标配,车机系统玩得比手机还溜的时候,斯柯达的车机还经常卡顿,反应慢半拍。

这种产品体验上的落后,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一点一点地消耗掉了消费者对它的好感和耐心。

如果说品牌定位的尴尬和产品力的停滞是斯柯达的慢性病,那么中国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到来,就相当于给了它一记重拳。

最近这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完全变了个天。

大家买车,聊的不再是发动机是几缸的,变速箱是双离合还是AT,而是你的车充电快不快,能不能自动泊车,有没有智能辅助驾驶。

当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蔚来的换电服务、理想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新的潮流时,斯柯达还在宣传它那套经典的TSI发动机和DSG变速箱。

这就好比所有人都开始用智能手机刷视频、玩游戏了,你还在跟别人炫耀你的诺基亚能砸核桃,虽然质量是真好,但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斯柯达败走中国,百年德系老将,为何没人买了?-有驾

其实,斯柯达在欧洲市场有一款叫Enyaq iV的纯电动车,卖得相当不错,但在中国市场,这款车却迟迟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面对国内那些在续航、智能化和价格上已经“卷”到极致的电动车,斯柯达的电动产品就像一个刚入门的新手,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你看数据就更明显了,2024年,斯柯达在中国一年才卖了一万七千多台车,而在德国一个国家,它一年就能卖掉超过十八万台。

这种巨大的反差说明,不是斯柯达这个品牌不行了,而是它在中国这个变化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上,已经严重水土不服,跟不上节奏了。

当然,斯柯达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它并没有完全放弃。

它知道自己的底子还在,大众集团的技术支持,扎实的底盘调校和车身安全工艺,这些都是它的传统优势。

但它也明白,光靠这些老本,已经没法在中国市场立足了。

于是,它开始寻求改变,把目光投向了智能化,有消息说斯柯达未来可能会和华为合作,在智能驾驶方面做文章。

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思路,毕竟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实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如果能把华为的智能系统装到斯柯达的车上,或许能补上它最大的短板。

但这条路同样充满挑战,因为它的老大哥大众也在拼命转型,留给它的资源和市场空间本就有限,再加上国内新势力品牌的围剿,想靠一个“华为加持”就逆风翻盘,难度可想而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