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现在都不再关注新能源车了,我国若继续推,也许就不太明智。
你看,网络上经常能遇到这样的话题,有些人就说,要是真的觉得新能源车那么棒,为什么别的国家都不继续推呢,是不是他们都没脑子啊?
你是不是想问,咱们国家为什么还一直在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啊?
冰与火的现实处境
最近车圈里掀起一股怪异的风潮,一方面是海水,另一方面竟然是火焰。
关于火焰这块儿,说的是我国的新能源车市场。某年7月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单月国内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历史上头一次突破了51%!
这就是说,大街上卖的新车里,超过一半没排气管了。要知道,年初时这个比例还在大约32.8%的水平上呢。
这股火热的局面,离不开国产品牌的巨大贡献。
你瞧比亚迪,今年前八个月的累计销量已经飙到了286.4万辆,和去年比起来,涨了整整23个百分点,真是不容忽视。
上汽集团也不差,8月份卖出去的车里,新能源的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吉利汽车更是打了个漂亮的仗,8月的新能源销量和去年比起来涨了足足95%。
数字说话,咱们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已经突破900万台大关,而且已经连续九年稳稳站在全球第一的位置。不光是在国内卖得火爆,出口也逐步成为新趋势。
过去一年汽车出口总数超500万台,最引人瞩目的,正是这些搭载电池的“新装备”。
曾经高高在上的丰田、大众这类传统大厂,现在在销量排名上,正逐步被我们国产品牌一一超越。
不过,跨越大洋那边可是另一番气象。今年,苹果公司突然宣布,花了十年时间搞的造车计划,打算就此收手!
这个消息可真像一颗重磅炸弹,一下子让圈内外都吵开了锅。紧接着,那些传统车企的大佬们也都纷纷“踩刹车”,局势变得有点兒扑朔迷离。
奔驰刚刚宣布,原本打算在2025年让电动车的销量占到一半的目标要往后推一推了。
奥迪的CEO也改了态度,不再坚持之前说的要在2033年完全停售燃油车的计划。福特和通用汽车更是直言不讳:研发和制造的重心,还是得放在燃油车上。
就连特朗普政府也曾发出命令,撤销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和鼓励措施。
这究竟咋回事呢?一方面发展得挺快,另一边却又纷纷“放缓脚步”。难不成咱们走错方向了?全世界都打算放弃新能源,只有咱们还在咬牙坚持?
背后其实不是谁对谁错的简单划分,而是各个国家在自己那块棋盘上经过仔细琢磨之后的选择。
中国的电车是生死题
要搞清楚一点,中国发展新能源车压根不是个单纯的选择题,而是一场直接关系生存的问题。最根本的推动力,就是两个字:安全。具体说来,指的就是能源方面的安全。
咱们国家用进口的原油占比超过75%,这个事儿挺严重的。用个比喻,就像平常买菜一样,你得花钱向别人买,尤其是某一年,数据一出来,说一年要从国外进口5.64亿吨原油,简直意味着咱们对外依赖程度挺高的,这哪个都能看出来,安全压力可是挺大的。
这不仅说明大量的外汇资金都流出去了,还意味着我们的能源命脉,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别人手中。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珍贵的石油,大多数得靠马六甲海峡啥的重要航道运回来。
只要地缘政治起点点风浪,这条能源运输线随时可能被封堵。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这样的风险,实在不能忍。
因此,把部分汽车的动力由石油改成我们自己能生产的电,这事儿可就赶不上了,得急起来作为国家的关键策略。
这不光是被动应对那么简单,实际上是一场主动的攻势。在传统燃油车行业,人家摸爬滚打了快百年,技术门槛又高又难突破,要我们追赶,真是难如登天。
新能源车这边嘛,大家差不多都是齐头并进,几乎没啥差距。这回可真是个绝佳的“弯道超车”大好时机。
汽车行业可说是高端制造的皇冠,除了推动电池、电机到智能系统的整条产业链升级外,还能搞出不少就业岗位,热闹得很。
这事关我们是不是能从一个“汽车大生产家”,真正摇身一变,成为“汽车强国”。
人家有咱这条件吗
说到战略的决心,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可要是真的能把事情办妥,还得看基础实力。至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爆发方面,给了一个堪称“豪华”的土壤,这种条件在西方市场短时间内根本没法复制。
咱们先弄个最基础的经济核算,现在油价折腾得挺高,一升就得8块钱,可居民用电的价钱,很多地方低到三毛一度。
开辆油车,一公里下来得花六毛到一块钱不等。要是换成电动车的话,充一次电差不多几十块钱,每公里的花费最多也就两毛。
要是一个普通家庭一年跑上1.5万公里,开电动车比开燃油车能省个六千到一万两千块左右。
这事儿,老百姓心里都明明白白。巨大的开销优势,才是市场能那么快被点燃的最直接推手。
反观美国,那边的电价和人工成本都高得厉害,搞得电动车的用车成本优势大打折扣。
消费者的兴趣自然就没那么高了,现在新能源车的普及率也就大约15%,还处在一个挺低的阶段。
除了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外,政策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也很关键。早在2014年,国家就把推动新能源发展列为顶层设计的一部分,然后一连串的支持政策也相继推出。
从购车补贴到免购置税,再到不限行和部分区域免费停车,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都是在引导消费者逐渐转向电动车。
更让人佩服的是我们那被叫做“基建狂魔”的行动力。西方还在为修一个充电桩争论半天时,我们的充电体系已经像毛细血管般遍布开来。
全国充电设备数已经突破1000万台,真正实现了“县有港、镇有站、村有桩”这样的布局。
现在不少城市,5分钟充电圈正逐步变成真,极大地减轻了大家的续航担忧。
最终,我们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坚实的技术壁垒。西方国家普遍遇到“产业空心化”的困扰,想推新能源,可关键部件还得靠进口。
咱们这边,具备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智能驾驶系统的全套自主供应链。比如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都已经站在了全球的前沿。
这套自主掌控的本事,不光能压低成本,还能迅速推进技术升级,这正是咱们的核心优势所在。
别被“放弃论”带偏了
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西方车企那些“放慢脚步”的操作,是不是就明白多了?在网上流传的所谓“外国放弃论”,其实大多是一些片面、偏颇的消息,把他们的战术调整一变成了战略放弃,误导了不少人。
媒体们偏爱报道奔驰推迟目标、苹果项目结束这类新闻,主要是因为这些新闻有话题性,容易制造出一种“电车难搞”的感觉。
不过,这只是事情的其中一方面而已。
另一边,宝马在慕尼黑车展上推出了新款电动车iX3,大众的CEO也公开表示,非常期待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市场占得更大一块地盘。
连宣布推迟目标的奔驰,其CEO也留了点底牌,他说,只要市场环境允许,到了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信心也一直没变。
你看清楚了没?这根本不算是放弃,而是在认可中国市场暂时占据优势之后的一种战略性后退。
打不赢的话,就先换个姿势,守住自己主要的利润源——燃油车,顺便积攒实力,等下次机会再出手。这算是一种“退而进”的谋划。
更得提防的是,一旦产品比不过对手,企业就会转投别的路子。欧盟已对中国电动车展开了“反补贴”调查,打算提高关税来应对。
这正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实力非同小可,已经让对方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压力。
所以,他们没打算放弃竞争,只不过是把战场从市场转到了贸易规则和政策壁垒这块儿。
而且啊,比赛的地方可不止电动车这一条路。丰田一直把战略重心放在混合动力和氢能源这两块儿。
这也就是说,西方并没有放弃新能源,只是在试图搞出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比如纯电啥的,想找个新的突破点。
结语
这也意味着,中西方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路线上出现分歧,并不是谁走得不对,而是根据各自的国情、产业条件和战略目标做出的必然且理性的决定。
中国为了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的“国运”,利用强大的制度优势、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坚实的产业链基础,在纯电动车这个领域,确实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领先地位。
而西方的“放缓”和“调整”,意味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局势,将迎来一个更加复杂多变、层层叠叠的新局面。
现如今,这不再只是单纯比拼产品本身,而变成了在技术标准、供应链安全以及贸易规则等多个方面展开的激烈角逐。
所谓的“退潮”,或许只是新一轮更为激烈的角逐拉开的序幕。这场大戏,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