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和聊天群里可能都在讨论一件事,那就是传说中2026年要实施的燃油车新规定。
这个消息传得有鼻子有眼的,说得特别吓人,好像是国家要一竿子打死所有烧油的车,要求百公里油耗必须降到3升以下。
这么一听,可把不少人给整焦虑了。
开着轩逸、哈弗H6这些国民家轿和SUV的车主们心里直打鼓,感觉自己手里的车一下子就不香了,是不是马上就要变成一堆不值钱的铁疙瘩?
想买车的人也犯了难,这节骨眼上,到底还能不能买燃油车?
这事儿关系到家家户户的钱包和出行,咱们今天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所谓的“新规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大影响。
首先,得把一个最关键的事情说清楚,那个“百公里油耗3升”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为了吸引眼球的夸张。
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从来不会这么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
咱们国家工信部确实是在不断收紧汽车的燃油消耗标准,这个大方向没错,但这并不是要求每一辆出厂的汽车,不管是大是小,都得达到一个神仙般的油耗数字。
这背后的真正规则,叫做“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英文简称CAFC。
这个“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听着专业,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
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班级的期末考试。
老师的目标是提高全班的平均分,比如说要达到85分。
但这不等于要求班里每个同学,不管是数学好的还是体育好的,都必须考到85分。
而是允许有的同学考98分,有的同学考70分,只要最后把所有人的分数加起来一平均,能过85分的线就行。
汽车厂家就是这个“班级”,它生产的各种车型就是班里的“同学”。
有的车是省油的小轿车,油耗低,是“学霸”;有的是高大威猛的SUV或者越野车,油耗高,算是“偏科生”。
国家的规定是,你这个汽车厂家,在一年里卖出去的所有新车,把它们的油耗按照销量算一个加权平均值,这个最终得出的“班级平均分”,必须低于国家设定的标准线。
这个标准线是逐年降低的,到了2025年,大概要求平均油耗降到百公里4升左右。
这么一解释,大家心里的石头是不是可以先放下一点了?
国家的目的不是要让你的车开不了,而是要逼着汽车厂家去进行技术升级,去生产和销售更多节能环保的汽车。
这就像老师为了提高班级平均分,会鼓励“学霸”更进一步,同时也会督促“偏科生”去补习功课。
汽车厂家为了达标,也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路是给那些油耗高的车型“减负”,比如把车身造得更轻,用上效率更高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或者像现在一些德系车那样,给你装个48伏的轻度混合动力系统,想方设法把油耗数据往下降一点。
但这些办法能降低的幅度毕竟有限。
所以,更有效、更直接的另一条路,就是多卖“学霸”车型。
在今天,汽车界的“学霸”是谁?
答案非常明确,就是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
国家在计算那个“平均分”的时候,给新能源车开了个大大的“绿灯”,它们的油耗可以直接按零或者一个极低的数值来算,而且卖一辆还能获得额外的积分奖励。
这就意味着,汽车厂家每卖出去一辆像比亚迪宋PLUS DM-i这样的插混车,就能轻松地抵消掉好几辆高油耗燃油车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现在的汽车市场会出现一些看起来很奇怪的现象了。
比如说,为什么一些开了几年的二手日系混动车,像雷凌双擎,在二手车市场的价格居然能比当年新车的落地价还要高?
就是因为在油价不断上涨和政策风向的双重作用下,这种极致省油的车型成了抢手货,它的保值率高得有点不正常。
反过来看,那些曾经被视为“硬通货”的大排量越野车,比如普拉多,为什么现在二手车商收车都小心翼翼,甚至降价都难卖?
因为它就是那个油耗高的“偏科生”,在新的评价体系下,它不仅自己用起来费油,还会拖累整个车企的“平均分”,大家自然会担心它未来的使用成本和保值空间。
这种市场变化,也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加油站为了留住顾客,开始变着法子搞促销,加油送洗车、送玻璃水,这种积极的“求生欲”,恰恰反映了燃油车市场面临的压力。
当然,加油站员工说十年内加油不成问题,这也是事实,毕竟全国还有数以亿计的燃油车在路上跑,能源供应不可能说断就断。
真正感到切肤之痛的,是那些二手车商,他们去年高价收进来的油耗大的车型,今年可能就砸在了手里,而新能源车却是一车难求,这种行情的剧烈波动,比股市还刺激。
对于已经买了纯电动车的车主来说,虽然享受了低廉的用车成本,但烦恼也同样具体。
很多人都遇到过安装私人充电桩的难题,要协调物业、电力公司和邻居,盖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章,整个过程比给孩子办户口还折腾。
这说明我们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没能完全跟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速度。
还有修车老师傅的经验之谈也很有道理,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如果出了质保期需要更换,那笔费用确实不菲,可能真的抵得上好几年的油钱。
车上那些花里胡哨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在现实复杂的路况下,很多人也只是偶尔尝个鲜,真正能派上大用场的机会并不多。
面对这样的趋势,汽车厂家更是掉转船头最快的一批。
我们看到,很多国产品牌已经把研发重心完全放到了新能源上,过去负责发动机、变速箱的工程师团队,现在可能都在研究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
4S店里,销售顾问的话术也变了,以前跟你聊的是发动机的马力和操控的乐趣,现在跟你算的是一公里的电费是多少钱,综合续航有多长。
展厅里最显眼的位置,也早就被各种绿牌新能源车占据,传统的燃油车反而被悄悄地挪到了角落。
说到底,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国家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的宏大战略。
我们国家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在汽车这个关键工业领域,从过去的追赶者变成未来的引领者。
而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意味着买车这件事,需要考虑的因素比以前复杂多了。
现在买车,确实有点像一次重要的选择。
选择燃油车,是选择了一套成熟、便利、但可能面临保值压力和更高使用成本的方案。
选择插电式混动车,像是选择了一个当下最稳妥的“中间路线”,既能享受用电的经济性,又没有里程焦虑。
而选择纯电动车,则更像是一次对未来的投资,赌的是充电设施会越来越完善,电池技术会越来越先进。
这三种选择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哪一种更符合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未来五年、十年,汽车市场会变成什么样,是燃油车主笑话电动车充电难,还是新能源车主笑话燃油车油费高,现在谁也说不准,但这股变革的潮流,已经实实在在地来到了我们每个人面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