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海豹06以27,459辆的销量强势登顶中级车冠军,当榜单前十中新能源车型占据七席,2025年9月的中国车市彻底撕掉了“过渡期”的标签,宣告了“新能源主导”时代的来临。
这场变革并非皆大欢喜,曾经的合资标杆雅阁跌至第八名,新款起亚K5上市首月仅卖出46辆,部分新能源新秀如吉利银河E8、岚图追光等也陷入月销不足300辆的泥潭。市场一边是头部车型高歌猛进,另一边是超半数车型月销低于300辆的残酷淘汰赛。
新能源格局下的“失意者联盟”
9月的中级车市场总销量为326,526辆,环比增长9.89%,同比微降0.61%。这一数据背后,是两极分化的极致呈现:比亚迪海豹06、秦L、特斯拉Model 3等四款车型销量突破2万辆,榜单末端的车型如日产天籁仅售3,563辆,韩系车代表起亚K5更是惨淡至46辆。
曾经需要加价购买的雅阁,如今终端优惠最高5万元,中配运动版价格跌破13万元,却仍难以挽回销量颓势,9月仅售13,230辆,排名第八。
同为日系的日产天籁处境更艰难,2.0L自然吸气发动机动力表现落后,车机系统缺乏语音交互等主流功能,与年轻消费者需求严重脱节。
韩系车的衰落在新款起亚K5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9月2日上市的2025款车型,尽管配置上新增电动座椅、智能巡航、全景影像,顶配版还将选装配置升级为标配,终端仅5000元的优惠难以打动消费者。
新能源阵营的内部分化
新能源车型并非全部顺风顺水。 吉利银河A7以13,027辆跻身前十,但同品牌的银河E8销量不足300辆;岚图追光、极狐阿尔法S等车型同样表现惨淡。
这些车型滞销的原因各异:有的因品牌溢价不足难以支撑定价,有的在智能化配置和续航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例如,极狐阿尔法S虽背靠北汽集团,但品牌认知度远不及比亚迪、特斯拉;岚图追光作为东风集团高端品牌,在智能驾驶和车机交互体验上未能形成差异化优势。
在比亚迪海豹06(售价14.58-23.98万元)和秦L的压制下,二线新能源车型若无法在特定场景或价格带建立优势,极易被头部产品淹没。
滞销背后的三重枷锁
市场结构变革是首要冲击。 中级车市场同时遭受A级车和C级车的上下挤压——消费者要么选择更经济的A级车,要么升级至配置更丰富的C级车。
此外,新能源份额持续扩大,传统燃油车生存空间被加速压缩。 9月,新能源车型在中级车销量前十中占据七席,燃油车仅剩凯美瑞、帕萨特、迈腾三款合资车型苦撑。
产品策略与市场需求错位直接导致部分车型崩盘。 天籁坚持使用115kW最大功率的2.0L自然吸气发动机,加速表现远逊于同级别混动或电动车型;起亚K5则陷入“优惠依赖症”陷阱,消费者习惯其大幅降价后,新款5000元优惠显得毫无吸引力。
类似问题也出现在紧凑级市场:现代菲斯塔三年未更新配置,缺失360度全景影像和L2级辅助驾驶,定价却高于竞品思域,最终月销量跌至个位数。
品牌力衰退让滞销车型失去最后缓冲。 韩系车在华影响力持续弱化,即便起亚K5配置升级,也难以重建消费者信任。
雅阁、天籁等合资车型因质量问题消耗口碑,而岚图、极狐等新品牌虽有大厂背书,却未能突破“小众冷门”标签。
价格战与价值战的博弈
滞销阵营中,多数车型试图以价换量,但结果截然不同。 雅阁降价5万元仍未能重回第一梯队,而凌派等车型大幅优惠反而引发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质疑,形成“越降价越无人问津”的恶性循环。
反观成功案例,比亚迪海豹06凭借多元动力配置和14.58-23.98万元的精准定价,成为政策窗口期热门选择;特斯拉Model 3则坚持品牌溢价,以20,352辆销量跻身四强。
经销商层面的压力加剧了这一博弈。9月经销商库存系数降至1.56的年内次低,但行业盈利仍承压。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价格倒挂现象严重,部分车型的终端优惠已侵蚀经销商利润,使得车企在制定价格策略时面临两难。
滞销车型的生存实验
面对危机,部分车企尝试突围。 传统燃油车如凯美瑞、帕萨特选择“扬长避短”,聚焦动力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同时加快混动化布局;德系品牌则凭借稳健的底盘调校和品牌认知度,在中高端市场守住份额。
新能源滞销车型则探索差异化定位。吉利银河A7以8.98万元起售价和雷神电混系统打开市场;小鹏P7凭借800V平台和智能配置获认可,上市首月售出8,104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