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固态电池快要来了,感觉像听见天降神兵助我早登人生巅峰一样激动。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凡是能“快要来的”,基本都快了十年了,比如高铁建成普及不要票价、自由恋爱自由住房,还有那张传说中春天会来的还贷款通知书。毕竟,在这个什么都讲个“快”,就没见过哪个大新闻,是真正来得快、走得更快的。固态电池,倒是很“固”,就是不太“态”——它的现状属于“欲上天又怕飞”的阶段。
不过该忽悠的时候还是要忽悠一下。为了迎接固态电池的呼之欲出,大家先把宣传片拍好、短视频拍好、稿子写好,然后憋着一口气等着它上天。一边赞叹科技拯救世界,一边掏空钱包给油车或者电车充值信仰券,这种时刻可比双十一要氛围感更足:反正你买的不是电池,是未来。大家争抢的也不是里程,而是后悔的权利——固态一来,油车苦大仇深,电车咬牙切齿,到底谁最难受?
你要问最近两年中国男人什么最难受,除了年终奖缩水和出门掉头发,那只能是堵车。再往下数,就是“不知道该买啥车”:油车嫌油贵、政策不讨喜,电车嫌续航虚标、夏天自燃,仿佛一只脚跷在旧世界,一只踏进了新宇宙,屁股还坐在燃油和新能源的三明治中间。在这焦虑症多发的年代,固态电池就顶着救世主光环踩着彩虹云步登场了——据说比锂电池一身反骨牛还要能打两倍,安全系数高得能进小区做消防演习,续航千公里不带喘气,好家伙,再给我一个铁皮人外壳直接冲出地球。
说来,固态电池的确像武林外传里的神功秘籍,谁抢到谁先吃肉,没抢到只能喝汤。宣传册里写着“能量密度比锂电池高两三倍”,翻译一下,就是以前你买个电车吹着牛皮,五百公里一夜没充完早上只剩三百,现在给你一千公里,空调随便开,再也不用抱着充电桩谈人生理想了。不过呢,这种美好愿景听起来太像领导画大饼:“咱们到2030年,固态电池做大做强,市场三千亿走起!”至于怎么到的,走多远,画饼的人都不准备告诉你。
有人问了,这么牛掰的技术,为什么不马上落地生产?道理很简单: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共享单车。现在的固态电池生产,你要精密工艺、特殊材料、超级高贵冷艳的量子沉积、纳米级别的操作,整个过程比脱贫攻坚都精细点。成本高得让你怀疑在拼手速买宇宙飞船,厂商连个样品都恨不得供起来烧香。无数新能源厂商外表光鲜,内心比老式棺材还空旷——一到量产就原形毕露:不良品率高、寿命不齐、充放电跟情绪一样不稳定,搞不好一夜之间掉头发的速度都追不上成本攀升的高度。
但也别太惨,科技进步总是耐着性子来的。量子沉积这些术语有点玄乎,说白了工艺成熟、规模化生产,道路千万条,降本第一条。行业预测“两年降价五年见顶”,听起来和理想中的爱情差不多——一开始大家信心满满,等到真的开始过日子,不是成本出轨了,就是技术跑路了。反正只要不放弃希望,惊喜总会来的,就像冬天的暖气,迟早会开,只是时间问题。
可就算固态电池批量下来了,谁最难受?油车、老电车开始集体咬手帕。油车爱好者好像还坐稳钓鱼台,暗搓搓念叨“充电难、吊打油价”,其实眼睛余光一直都在盯着新能源的动静。固态电池一旦降到油车价位,估计第二天油价能跟冰棍似的跌成廉政套餐。油车最后剩下的脸面,就只剩下一句“发动机的声音才是机械的灵魂”,全靠马自达那帮文青强撑场面。
电车就一定好吗?笑得最久的往往笑到最后流泪。锂电池车企撸着袖子把市场扎得遍地开花,这会都怕一觉醒来,发现自家刚建的超级工厂其实是新石器时代的插座。过去十年好不容易把磷酸铁锂、三元锂这些词忽悠成家常便饭,转身一看,固态电池已经卡好了位进场。更惨的是电池产业链一帮人,前几天家里老师傅还盘算盘,想着怎么压榨下游、优化隔膜,不出两年投的几亿设备全变废铁,光想想这心理落差,比高中暗恋都刺激。
其实固态电池,表面是技术升级,深层是产业洗牌。以前燃油车大爷横着走,发动机、加油站、换机油成了刚需,如今新能源还没全面登堂入室,油车那边就开始盘算裁员了。等固态电池真彻底降本,百万级的加油站网络会老化成路边的加水点,从前靠汽车养活的机械加工厂,到最后怕是只能卖回收铜线,街头修车匠学着修扫地机器人,时代发展比催债电话还快,完全不给人缓冲期。
讲到这里,好像都挺惨,其实也没那么惨。最后笑出声的,一定是卖电池和搞基础设施的。毕竟时代的列车一开,总有人踩上风口晕车。我们这些买车的普通人,继续在网上纷纷表忠心和秉持冷静理性,反正被忽悠最厉害的,从来都不是企业,而是消费者。还记得上次大家抢着买新能源指标吗?如今北京新能源小客车号摇到天荒地老,隔壁老王家三年不开张,开张一摇中,直接哭出声:“我要等固态电池,大不了地铁保命”。
说了这么多,打开朋友圈、刷下新闻,还是那句话:高端固态电池,低端稳定焦虑。现在买车就仿佛投胎选身份,选早了怕车变“时代眼泪”,选晚了怕跟不上政策下市。你选油车,吧唧吧唧烧油味浓,心里却一阵发慌,怕哪天彻底沦为博物馆文物;选电车,更怕刚交完全款,第二天电池革命一声吼,自己那点残值贬得比比特币还快。新能源行业比相声圈还卷,唯一的精神安慰,是大家都不敢拿自己钱包做先烈,都期望别人先去当小白鼠。
再说了,其实无论啥电池、啥技术,对大部分“打工人”来说,十次加油比一次维权更实际。你在市区搓搓小电驴、开脱口秀,不管油车电车,大概率都被限号、高架、停车费堵到怀疑人生。真到了想飙千公里长途的时候,大概率也就春运抢票的时候左手买高铁票,右手预定顺风车——听技术革新的大饼,不如先琢磨今晚上买点啥下酒。
最后你要问,这五年里技术到底是谁最难受?谁都难受,也都“受难”。油车流着机油的眼泪,电车标新立异地祭奠前朝技术,大家都在焦虑焦虑自己的焦虑。加油站老板想转型搞咖啡,锂电池老板盘算盘准备卖房,产业链如同斗地主,谁出王炸谁就是王,至于我们这些围观群众,最多算进贡几个月的工资钱,体验一下“跟着风口混饭吃”的快感。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固态电池到底几时成真,专家预判、机构调研、营销号自媒体会一直鼓吹,还能不能如愿,见仁见智。不过车还是要买,路还是得走,电池再牛也难化解中年男人的年终奖缩水和地铁挤不上去的困局。毕竟,在新能源时代里,唯一不会过时的,就是焦虑本身。
至于“谁最难受”,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没意义。因为在变革来临时,最难受的、永远是下一个等着“被革命”的人。你问我谁最难受,我说我最难受——钱包最难受。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