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和增程,谁更强?技术大比拼,颠覆你的认知!

最近的汽车市场里,有个现象不知道您注意到了没有,就是关于混动汽车的技术路线,讨论得特别热闹。

尤其是您要是刚买了一辆增程式电动车,兴高采烈地跟朋友分享,很有可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怎么买了增程?这不就是个带了发电机的电动车嘛,技术有点落后吧?” 这话一出,心里难免会咯噔一下。

可回头一看销量榜单,又会觉得很困惑,你看那理想汽车,月销量动不动就三四万台,还有华为加持的问界,新车型一出来订单就接到手软,这些可都是主打增程技术的。

插混和增程,谁更强?技术大比拼,颠覆你的认知!-有驾

一边是技术“落后”的评价,一边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火爆选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大多数买车的人都被蒙在了鼓里,还是我们对“先进”和“落后”的理解,从一开始就跑偏了?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把这两种主流的混动技术——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混动——的里子面子都看清楚。

插电式混动,咱们一般叫它“插混”或者PHEV,这东西在技术结构上确实是相当复杂的。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身怀多种武艺的高手,它身体里既有发动机,也有电动机,还有一套精密的变速和耦合机构。

这让它能变着花样工作:在市区里,它可以安安静静地用纯电模式行驶,跟个电动车没两样;需要急加速超车的时候,发动机和电动机可以一起上,力气往一处使,动力特别猛;最关键的是在跑高速的时候,它能让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跳过所有中间的能量转换环节,这时候它的能量利用效率是最高的。

听起来是不是很完美?

几乎考虑到了所有的用车场景。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全能”,它的内部结构就变得特别复杂,像个精密的钟表,零件多,控制逻辑也复杂,这对车企的研发和调校能力是个巨大的考验,成本自然也低不了。

再来看增程式混动,也就是EREV。

它的理念就简单直接多了,甚至可以说有点“一根筋”。

在增程车的世界里,发动机的地位被彻底改变了,它不再是驱动车辆的主角,而是退居二线,变成了一个专属的“发电站”。

它的唯一任务,就是在电池电量不足的时候启动,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发出来的电要么给电池充电,要么直接供给驱动电机。

从始至终,负责让车轮转动的,只有那台电动机。

这种设计砍掉了复杂的变速箱和传动轴等结构,整个动力系统变得非常简洁。

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驾驶体验无限地接近纯电动车。

插混和增程,谁更强?技术大比拼,颠覆你的认知!-有驾

那种起步的瞬间响应、加速时的平顺丝滑、行驶中的安静,是很多插混车型通过复杂程序模拟不出来的感觉。

所以,说插混比增程“先进”,更多的是从结构复杂性上说的。

但这就像我们用手机,难道一个集成了上百个功能的手机,就一定比一个操作流畅、系统稳定的手机更“先进”吗?

技术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的,好用、实用,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硬道理。

说到这儿,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来了,也是增程式被攻击最多的地方:油耗。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说法,就是增程车在高速上特别费油,是个“高速油老虎”。

这个说法有它的道理,但并不全面。

从能量传递的角度看,增(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程车在高速亏电行驶时,能量要走这么一条路:汽油的化学能先变成发动机的机械能,再变成电能,最后才变成驱动车轮的机械能。

这个过程中能量转换了两次,每次转换都会有损失,所以理论上它的高速效率确实不如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的插混车。

这就像你把一笔钱从银行取出来,换成购物券,再用购物券去买东西,肯定不如直接刷卡来得直接,中间可能还会有手续费。

但是,我们不能脱离实际用车环境去空谈理论。

咱们扪心自问一下,日常开车,有多少时间是在高速上以120公里的时速巡航?

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每天面对的更多是走走停停的早晚高峰,是红绿灯密布的市区道路。

在这样的路况下,两种技术的优劣势就可能发生反转。

对于插混车来说,在低速拥堵时,发动机的效率非常低,频繁地启动和停止不仅会带来恼人的抖动,油耗也并不理想。

而增程车的优势此刻就显现出来了,它的发动机可以完全不受车速的影响,始终保持在自己最舒服、效率最高的那个转速区间(比如每分钟1500到2500转)稳定地运转,就像一个工作状态极佳的员工,安安静静地在那里发电。

插混和增程,谁更强?技术大比拼,颠覆你的认知!-有驾

这样一来,它在城市路况下的能耗表现,其实非常出色。

而且,中国的汽车工程师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在不断地进行技术迭代。

现在新一代的增程系统,比如问界M9上搭载的增程器,其热效率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很多车主实际开下来,像理想L系列那样两吨多重的大型SUV,在没电当油车开的情况下,百公里油耗也能控制在六七升的水平,这对于同级别的燃油车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长城汽车甚至宣称他们最新的增程系统,亏电油耗可以做到百公里5升以下。

所以,再用老眼光揪着“高速费油”这一点不放,显然已经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了。

其实,任何技术路线的争论,最终都要交给市场来评判。

消费者的选择,才是最真实、最有力的证明。

几年前,增程技术还被看作是少数派的探索,甚至被一些行业大佬公开批评。

但短短几年时间,它已经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变成了新能源市场上的“香饽饽”。

从率先破局的理想,到后来居上的问界,再到岚图、长安深蓝、零跑等一系列中国品牌的跟进,增程技术的市场版图正在迅速扩大。

这背后反映的,是它精准地击中了当下中国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用车场景复杂,很多人买车不仅要考虑日常通勤,还要兼顾节假日长途返乡、全家自驾出游的需求。

纯电动车在城市里开着确实省钱又舒服,可一到春节、国庆这种出行高峰,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那种焦虑感足以劝退很多人。

增程车恰恰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在家里或者单位有充电条件,那它就是一台纯粹的电动车,用电成本极低,享受电车的驾驶乐趣;一旦需要出远门,它就摇身一变,成了一台没有里程焦虑的汽车,任何一个加油站都能让它“满血复活”。

这种“有电用电,没电用油”的灵活性,既给了用户电动车的体验,又彻底消除了续航的后顾之忧,完美契合了当下从燃油车向纯电动车过渡阶段的广大用户需求。

更有意思的是,这股由中国市场引领的增程热潮,甚至开始影响全球汽车巨头。

包括美国和德国的一些老牌车企,也开始重新审视并计划推出增程式车型,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汽车产业在应用创新和市场理解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