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上海4S店的销售聊了聊,感觉这一波补贴退坡后,上海市场真热闹。尤其是那些口口声声说没补贴了,别急的,话都不太好听了。想买新能源的,得赶紧趁着年底这几天出手了。主要还得靠两个补贴,置换和报废补贴。你说这置换补贴,有多少人是冲着旧车换新车省1万多这事去的?数据不算准,但我估摸着这块补贴给不少人撑起了购车动力。
我上周刚去某品牌4S店,看了看库存,销售小王就跟我讲:这车现在能优惠1.5万,关键是还能叠加置换和报废补贴,明年这事儿就悬了。他这么说,我当然不会无脑听,因为这销售话里大半是逼单,毕竟年底压货压力大,得把钱尽快回笼。再说,上海这补贴政策可不是全国通用,有省份都停了上海还能继续享受。看到没,这差别很实在。
我翻了下笔记,10月13日零时,上海新能源补贴就暂停了。这种时间节点对买家影响挺大,我碰到一位老张,问他是不是马上买车了。老张说:唉,我刚准备观望,这下得抓紧了,折腾翘翘了,年底比明年划算多了。其实仔细琢磨,这1.5万的差价,正好补上了明年购置税可能上涨的空档。年初买,损失还真不少。你有没有这种心态?我敢说不少人都在犹豫与焦虑之间排队。
补贴退坡了,车厂不代表就没戏了。我记得销售小王也提过一句话,说明年可能含税价还会低一点,车企会用其他促销手段来平衡。唉,这你得理解为汽车行业的博弈,用日常生活的比喻来说,就像家里买菜,菜贩子知道节日快到了,手中菜库存得先卖出一拨,赚一笔现金流,但下个月新菜可能价格还真便宜——不过没人敢肯定也没人敢赌。这就跟车企拿补贴前后去调价一样,说话带点市场悬念。
说实话,我以前说补贴退坡一定会让市场冷清,这话有点大了。后来发现,虽说补贴少了,买家其实都更理性了,尤其是懂车的那部分。就拿我朋友圈的几个刚买电动车的朋友举例,别人还在纠结续航多少公里,而他们已经先盘算着换电池、维护成本、保险理赔了。买新能源,不只是看补贴了,更重要的是车和人互动之后的价值。别光盯着补贴数字,好多时候是后半盘影响更大。
这个过程里,还有个事情挺有意思的。上海之前不是要求新能源车摇号才能申请置换补贴吗?刚才我又问了一遍销售,他说:这个摇号其实是个新门槛,不少人抢不过摇号,不太好申请补贴。这是不是让不少潜在用户打了退堂鼓?我也没特别细想过,估计这门槛是要把真买家筛出来,毕竟补贴池毕竟有限,谁都不想假需求来坑钱。
再说下排查一个细节,我查了下同价位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型的实操体验差距,确实新能源车在低速平顺性和驾驶乐趣上已经超过不少传统燃油车型,但续航和充电便利性依然是大坑。老李,上个月换了辆新燃油SUV,一边吐槽续航焦虑,一边羡慕新能源车的静音,我跟他开玩笑:你这就是传统一把老油条的矛盾心理。他说,这玩意儿再怎么好,补贴没了心里还是空落落的,不像以前那样爽快买。
在供应链层面,这回退坡也带来不小的影响。研发设计部的老同事小赵告诉我,这好比设计师买布料,补贴就像布料的优惠券,布买的多,成本就能摊薄,更便宜。现在优惠券少了,布料成本就得全部摊到每一件衣服的钱上,产品定价的压力顿时就来了。供应链一个环节严丝合缝,别说补贴变少,就怕供应商盯上高价没法谈判。车企跟供应商的博弈更激烈,最终买单的还是咱们消费者。
对了,刚才我忽然想起,几个月前老婆还嫌麻烦不想换电动车,结果这波补贴退坡,她倒成了促使我赶紧动作的关键。买车这事,真不是我一个人能完全拿定主意的——你们有遇到家里人遛楼就说咱先等等的吗?
听说有些销售说车厂不兜底就不买了,这话听着挺狠,我倒觉着像是吓唬买家的把戏。究竟有些车是可能断供,还是说怕买不了好优惠才这样说?这就跟打牌吓对手一样,很大一部分是策略。这波没补贴就不买了其实明显是一档戏,能看懂的人都明白背后是怎样在试探市场反应。
再有一点没提,这补贴退坡后,车企面对省外客户的策略也细微调整了。上海还能拿补贴,部分邻省却开始暂停了,这导致跨地区买车的热度上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实际上,从我估算的角度,考虑到购置税、物流成本、时间成本,虽然补贴表面优惠1万多,但整体赚多少其实还得算算各自的折旧和补贴兑现速度。
顺带跑个题,昨天在咖啡店,我旁边两个年轻人聊起车,一个说:听说明年新电池技术有戏,续航能猛增。另一个反驳:但价格也跑不掉了。说实话,这种事情我也没细想过,技术进步总会影响市场,但到头来价格到底怎么变,得看市场和政策双重压力。
当前局面像极了那种今年年底买抢购,明年水平更高、价格更低,却多出了不少门槛的新新常态。到底什么时候才是那把精准的门票,恐怕还得每个人结合自己需求、预算和心理耐受度细细权衡。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正在观望这波补贴退坡和摇号门槛实际影响的朋友?他们最后是选了抢购还是按兵不动?我倒挺想听听真实故事,不仅仅是数字和政策。毕竟,车这玩意儿,买车就像谈恋爱,感情在那,才舒服。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