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年头的车圈,已经不能用“卷”来形容了,简直是疯了。
前脚纯电车主还在那儿为谁能多跑个几十公里续航争得脸红脖子粗,后脚增程和插混这帮“二五仔”直接揣着块能当传家宝的大电池杀了进来,笑嘻嘻地问:“哥们儿,还焦虑吗?”
这画面感,像不像一群武林正派在华山之巅比拼内力,看谁的龟派气功更持久,结果旁边突然冒出几个扛着火箭筒的,对着天空就是一顿轰,把所有人都给整不会了。
以前的增程、插混,那叫一个谨小慎微。
揣个十几二十度的“充电宝”,纯电能跑个一百公里出头就敢自称“可油可电”,主打一个“我全都要”的折中哲学。
那会儿买这车的人,心态上图的就是个安稳,发动机就是那个定心丸,是你在节假日高速上,看着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时,能让你在车里吹着空调、嘴角上扬的底气。
那点纯电续航,够你上下班买个菜,也就得了。
可你看看现在?
成都车展上,极氪这个一直标榜自己血统纯正的“纯电浓眉哥”,居然也“叛变”了。
搞出来的插混车,电池包直接干到70度,纯电续航奔着400公里就去了。
这什么概念?
这续航里程,已经能让一票入门级纯电车当场喊“爸爸”了。
这哪是混动啊,这分明就是个背着“汽油味充电宝”的纯电爹。
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魔幻。
是什么让这帮车企一夜之间想通了,开始在电池上搞“军备竞赛”?
钱,还是钱。
想当年,电池贵得能上天,“车价一半是电池”真不是开玩笑的。
车企们抠抠搜搜,省下电池的钱,全给你堆在“冰箱彩电大沙发”上了。
可谁能想到,这电池技术跟坐了火箭似的,成本“咣当”一下就给干下来了。
高盛不是说了嘛,这玩意儿的价格,降得比双十一的折扣都狠。
成本不是问题了,那曾经的“妥协”,就立马成了现在的“王炸”。
理想、问界这些先行者已经用真金白银的销量给市场好好上了一课:在中国,甭管你聊什么技术路线、环保理念,都不如“没有续航焦虑”这六个字好使。
于是,后来者们一看,嘿,这作业好抄啊!
直接把纯电续航这个长板拉到无限长,让你一年365天,除了去加油站给发动机“上香”,基本就忘了这车还能烧油。
但咱就说,这真是最优解吗?
蔚来的李斌就差指着这帮车的鼻子开骂了,原话大意是:你天天背着个几百公斤重、一年用不了几次的发动机和油箱到处跑,图啥呢?
这话糙理不糙啊。
这就好比你为了每年一次的野外露营,天天背着全套锅碗瓢盆上下班,不嫌沉得慌?
“油电双修”是好听,但两套系统也意味着双倍的复杂度和维护成本,车里还得给这“累赘”腾地方。
更要命的是,当增程车的纯电续航都快赶上纯电车的时候,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就来了:我为啥不直接买个纯电车?
尤其现在5C超充都快成标配了,充电几分钟,续航几百公里。
你在服务区上个厕所、喝杯咖啡的工夫,车就“满血复活”了。
当补能速度快到能模糊掉加油和充电的界限时,那个作为“续航备胎”的发动机,就显得愈发尴尬,像个总在提醒你“你不行”的前女友。
所以你看,这帮背着“大电池”的家伙,看似解决了焦虑,实际上却把自己逼进了一个死胡同。
它们想拥有纯电的静谧丝滑,又舍不得燃油的随心所欲,结果把自己搞成了一个“四不像”的矛盾体,用一种极致的冗余,去对抗一种正在被技术快速消解的焦虑。
说到底,车这玩意儿,发展到今天,早就不是一个傻跑的交通工具了。
当续航、动力这些硬件被拉到同一个起跑线时,真正能拉开差距的,反而是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智能驾驶聪不聪明、车机系统顺不顺手、品牌故事动不动人。
你瞅瞅,连长城坦克那种硬得能刨地的越野车,不也开始在车顶上顶个“犄角”(激光雷达),开始聊智能驾驶了吗?
发动机的时代还没彻底翻篇,但它的角色,确实已经从舞台中央的主角,变成了角落里那个随时准备救场的“备胎”。
而增程和插混,要想在这场越来越没道理可讲的牌局里继续活下去,光靠把电池做大,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毕竟,当所有人都手握“无限火力”外挂之后,大家比的,可就是谁的枪法更准,身法更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