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的车主们,心里都有一本账

比亚迪汉的车主们,心里都有一本账

三十万买的车。如今半价就能到手。这滋味,像吞了颗隔夜的汤圆。堵得慌。

2020年,比亚迪汉带着“国产新能源天花板”的光环登场。三十万的售价,是宣言也是挑战。五年过去,2025款汉DM-i起步价已探至16.88万。配置却添了第五代DM-i技术和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早期车主看着手里的车,仿佛看着一部快速贬值的资产。心情复杂。

价格跳水:最锋利的刺

一位2023年9月购车的车主记忆犹新。落地23万。仅仅五个月后,同款车型价格直降3万。还新增了智能驾驶系统。这种“背刺”感,真实而强烈。

车质网上,类似的投诉占汉相关投诉的17%。有车主提车不到两月,就因新款推出和降价损失数万元。一位车主直言:“刚买不久的车在二手车市场大幅贬值,幅度达15%-20%”。

更惊人的是,某些渠道甚至传出汉DM-i价格跌至9.88万的消息。虽可能为特殊政策叠加结果,但其带来的心理冲击无可避免。

保值率:难以言说的痛

新能源车的保值率,始终是道坎。对比尤为明显。早期汉车主面临的是残酷的数字。一位2021款车主吐槽:“当年32万落地,现在二手车商只给14万”。

比亚迪汉的车主们,心里都有一本账-有驾

这与传统燃油车形成反差。例如,德系豪华品牌部分车型的保值率显著更高。而新能源车,尤其是技术迭代迅速的车型,三年后保值率普遍不足50%。汉EV三年保值率约45%,比同价位宝马3系低了约20个百分点。差距巨大。

为何仍有人不后悔?

但后悔并非全部。政策红利是重要缓冲。以上海为例,早期车主享受的免购置税和不限牌政策,单块沪牌价值便超10万。这变相摊薄了购车成本。

用车成本的优势也实实在在。一位汉DM-i车主测算,年均行驶1.5万公里,纯电通勤占比70%,年油费仅1800元,保养费用年均不足2000元。三年总成本比同价位燃油车省近3万元。真金白银的节省。

纯电模式下的驾驶体验是另一种“回本”。安静。平顺。动力响应直接。一位车主承认:“纯电模式下,汉DM-i确实安静,隔音效果棒,车机流畅”。尽管他也在抱怨亏电后的发动机噪音。

技术迭代的双刃剑

比亚迪汉的车主们,心里都有一本账-有驾

快速迭代是新能源市场的特征。也是车主焦虑的根源。2025年2月,比亚迪推出“智能驾驶升级版”。价格不变却新增高速NOA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这对刚提车的老车主无疑是打击。

迭代也带来体验提升。2025款汉DM-i的底盘升级后,操控性更佳。但软件问题仍存。有车主反映OTA升级后,出现警示音变小、后视镜无法正常展开等故障。甚至出现行驶中故障灯全亮、自动跳挡的险情。技术前进的道路,布满荆棘。

充电:理想的照进现实

插混车理想很丰满。市区用电。长途用油。但现实常骨感。汉DM-i纯电续航标称121公里。实际夏季约100公里,冬季仅80公里左右。

没有家充条件的车主,便陷入“充电焦虑”。“本来买这车是为了省心,结果比开油车还费心。每天都在想哪里能充电”。为了节省电费,时间成本悄然增加。本末倒置。

小毛病:日常的消磨

长期使用中,一些小问题开始浮现。一位开近21000公里的车主列举:自动雨刷灵敏度不佳、右后视镜偶发打不开、胎压传感器信号失联。转弯时右后轮异响……虽非致命,却消磨耐心。

门把手弹出不畅这类问题,虽能找到自行解决的方法(按平微动开关复位),但终究影响了高端车型的品质感。

比亚迪汉的车主们,心里都有一本账-有驾

矛盾的混合体

回过头看。早期汉车主是先锋也是代价支付者。他们用较高的购车成本,支持了国产新能源的向上突破。作为回报,他们较早享受了科技红利和政策便利。

但他们也承担了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资产贬值。以及市场扩张期不可避免的价格波动。

后悔吗?答案分化。看重资产保值的车主,心痛难以避免。“买这车血亏”!而更关注实际使用体验、充分享受政策与成本优势的车主,则可能觉得“早买早享受”。

一位车主的话或许代表了许多人的复杂心情:“一年过去了,我对汉DM-i的感情很复杂。爱它的颜值,爱它的科技感,也爱它电动模式下的安静和省钱。但也确实被那些‘小毛病’折腾过”。

车无完车。选择终归是权衡。对于考虑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或许关键是想清楚:你究竟为何买单?是技术尝鲜的乐趣,是日常通勤的实惠,还是资产稳定的价值?答案不同,选择自然不同。

而对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在狂奔突袭占领市场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尊重和维护早期用户的支持与信任,将是其能否真正成为长久品牌的关键一课。

#国庆健康充电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