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牵手华为:补课还是翻身?
在汽车行业待久了,我发现一个规律:凡是跟华为扯上关系的车企,话题度立马上来,销量也有可能顺势起飞。最新的主角是红旗——它终于和华为车BU签约,要基于HI模式推出“红旗9系”,搭载乾崑智驾、鸿蒙座舱、车控、车云一整套智能方案。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就是一则“官宣新闻”,但其实背后有不少值得琢磨的地方。
先看红旗自身。作为共和国汽车工业的“长子”,红旗的品牌地位不用多说,几乎自带情怀和光环。但现实情况是,它的走量车型还停留在十几万级别,新能源领域的突破寥寥无几。高端车型有声量,却没能转化为市场份额。换句话说,红旗的高端形象和市场表现是脱节的。
再看华为的角色。自从2021年极狐率先搭载华为智驾开始,到后来的阿维塔、智界、尊界,再到今年岚图和猛士,华为几乎成了新能源市场的“加速器”。尊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江淮本来在新能源市场的存在感并不强,但一旦挂上华为的技术光环,立刻被热议、销量也明显改善。东风小康因为问界翻身的故事,更是被业内津津乐道。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如果当年红旗能比江淮更早一步和华为绑定,会不会现在的新能源格局就完全不同?很可能“红旗尊界”早已爆红,而不是“江淮尊界”。
不过,历史没有如果。现在的现实是,华为已经和八大国有车企达成合作,玩家越来越多,“华系车”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消费者在买车时,可能更多认的是“这是华为智驾的车”,而不是“这是红旗的车”。这对红旗来说既是机会,也是风险。
我前段时间试驾过一台搭载ADS 3.0的车型,确实让我对华为的智驾刮目相看。城区道路的自动跟车、变道逻辑,都比大多数新势力更自然,甚至让我有种“敢放心交给它”的感觉。但问题在于,当这套系统被越来越多品牌共享时,车企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会被稀释。如果红旗9系只是“换壳的华为方案”,那它和智界、尊界到底区别在哪里?
所以红旗要想借华为翻身,关键在于把“华为的技术力”和“红旗的品牌力”真正结合。华为能补齐它的短板,但红旗必须拿出属于自己的豪华感、文化感,让用户觉得这是“高端红旗”,而不仅仅是“带华为的车”。
总结一下:这次合作对红旗来说是一次“补课”,能不能成为“翻身”,要看它在技术之外能否找到独特的价值。毕竟,在新能源这场淘汰赛里,情怀不是护身符,真正能留下来的,一定是产品体验和差异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