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坐上仰望U8L鼎世版的时候,车内那股铝合金味挺醒神的。不是那种刺鼻的塑料味,而是一种冷冰冰的金属质感,给我一种稳扎稳打的安全感。说实话,这车卖128万元起价,放在目前豪华SUV阵营里,定位相当有自己的范儿。
刚好旁边一位销售小哥跟我讲:咱们这车的全铝大车架,别人做得没咱这细,坚固还轻巧,出点小碰撞它都不发愁。我体验了一下这坚固和轻巧,确实不同于传统钢板架构,轻了估计得有几十公斤吧(体感,样本少)。这样对于动力输出和续航,都能省点油耗,算是以重治重中的妙招。这点其实我心里本来没想那么大,轻点的车架——车子就一定好?没这么绝对。毕竟安全性,还得看工艺和结构设计,这个稍后再聊。
同价位里,我们不妨拿蔚来ES8和这台U8L比一比。蔚来ES8更多靠智能软件打光,这U8L呢,偏向硬件打造,比如它有独家专属刀片电池,号称能提高安全防护,类似手机里的防爆电池壳,防止意外起火。实操起来,蔚来跑起来舒服,软件界面交互花哨,适合年轻化操作;仰望偏向扎实硬朗,开起来那种底盘稳定感,就像老派男人穿西装的感觉:稳重,不给你飘。
提个问题,你会更愿意买技术花样多的还是扎实耐撞的?我发现自己其实很纠结。讲真,上次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这类大体量车,电池安全是关键,人家维修时最怕一点火星都不给冒,仿佛在拆雷管一样,心累。仰望那套特制刀片电池,是不是卖点多?我没细想过,估计是给整车保险杠加了几道保险线。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回供应链。做这么重的铝合金车架,供应链呵呵,简单比喻就是给做大蛋糕找来各种绝活的厨师。不是买原材料就完了,还要保证配料搭配恰好,合连顺畅,不能让这块铝挤压产生疲劳开裂——话说回来,这跟咱们平时做饭差不多,面粉、水、酵母,大家统一标准,烤出来饼才松软刚刚好。仰望这块链条处,至少我感觉他们花了不少心思。库存管理,供应商谈判,我听说实际成本会波动5%-10%,这数字我心算了一下,单单这块材料就能决定整车成本1%的波动幅度(估算,心算误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9月初试驾时,座椅调节那个记忆功能挺灵敏,三档预设都能适配不同驾驶员惯。这小细节经常被忽略,但对于豪车体验来说打分不低。
对了,原来我之前说安全性能全面提升有点大,毕竟全面二字用得宽泛了。毕竟安全性能不光是硬件本身,还得看软件控制、用户惯和路况等多方因素。比如高速爆胎稳行,这事听起来牛,但真的能晋升你开车的安全保障多少?从工程视角讲,这更像是平时藏在背后的安全起搏器,不出事时是隐形的,出事时才发挥超能力。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现在车企都那么热衷浮水能力?仿佛开车不仅是在陆地上,还得时刻准备跳水救生?估计有不少车主想赶紧跳过这个技能点,但厂家越造越夸张,想象是在满足某类极端用户需求还是纯搞营销?你们怎么看?
有个朋友买车时纠结这车续航和保值率,问我:这U8L电池大,动力够猛,保值会不会掉得快?我给他算了一下,128万的SUV,如果按行业平均年均贬值率12%-15%来推算(估算,样本有局限),三年下来,残值大约剩65%-70%,不算高但也还过得去。电动车保值普遍怕电池衰减快,仰望刀片电池标榜寿命长,也许能撑个更持久点,长期看,这应该是车主关注的重点吧。
顺便吐槽一句,行政级别的SUV,通常口径太大,车身复杂功能多,售后麻烦也不少。开着豪华车还得花不少时间折腾这折腾那,有时候我真挺嫌麻烦的。就像穿西装出门,一边得提鞋、一边得保障口袋里手机电脑也值钱。折腾归折腾,豪车体验感确实得有,但真要天天折腾,也就不香了。
写到这,我想留个问题:当技术不断加码,价格逐级上升,豪华SUV的核心价值会不会逐渐在科技感与实际用车体验之间摇摆?比如仰望的创新科技加持和高速爆胎稳行功能,真能让普通驾驶员感觉更多实用安全,还是更多成为悦己的情怀体验呢?这个界限,小跑题,先放那不提。
我摸了摸这车的方向盘,静电包裹感不错,手感微凉。不是花哨那种,倒更像冬天上班路上的一杯黑咖啡,平平常常地带点暖意,你说,这样的豪车,能让人安心,也算一件好事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