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让很多人都感到惊讶的事情,那就是一向以豪华、高端形象示人的意大利汽车品牌玛莎拉蒂,它旗下的一款纯电动车正在进行大幅度的降价销售。
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很多人都在问,一个将近九十万的豪华车,怎么突然就降到了三十多万,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事情的主角是玛莎拉蒂的首款纯电动SUV,名叫Grecale Folgore。
按照官方公布的指导价格,这辆车售价是89.88万元,差一点就到九十万了。
从这个定价来看,它显然是想和保时捷的纯电Macan这类同级别的豪华品牌车型去竞争的。
可是,现实情况却和厂家的设想大相径庭。
最近,全国多地的玛莎拉蒂经销商,几乎是统一行动,发布了促销海报,上面一个非常醒目的价格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35.88万元起。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从接近九十万直接降到三十五万多,一下子就便宜了五十四万块钱。
这个优惠幅度,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打折来形容了,很多人形象地称之为“骨折式降价”。
消息刚出来的时候,不少人还半信半疑,觉得是不是有什么猫腻,比如是二手车或者是有问题的库存车。
为了核实情况,有媒体专门打电话联系了经销商。
销售人员给出的答复很明确,价格是真实的,35.88万元确实是这辆新车的裸车价格。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细节需要了解。
销售人员也解释了,三十五万多只是车子本身的价格,如果想要车子的外观配置和宣传图片上一样好看,比如换上更漂亮的轮毂,或者选择一些特殊的内饰颜色,还需要额外再支付一笔选装费用。
全部费用加上保险和税费办下来,最终的落地价格大概在四十万元左右。
尽管如此,四十万出头就能买到一辆全新的玛莎拉蒂纯电动SUV,这在过去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巨大的价格诱惑力,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根据一家经销商的销售人员透露,他们店里这批特价车总共有七八十台,活动开始没多久,就已经卖出去了一半左右,差不多有三四十台。
来买车的不仅有本地的顾客,还有很多外地顾客专程赶来订车,生怕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
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来了:一个曾经那么高傲的豪华品牌,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大的让步,甚至不惜用这种近乎“清仓”的方式来卖车呢?
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车卖不动了,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回顾玛莎拉蒂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它也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
在2017年的时候,是它在中国的销量巅峰,那一年总共卖出去了1.44万辆车,中国也因此成为了它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单一市场。
那时候的玛莎拉蒂,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梦想之车,尤其受到女性消费者的喜爱。
但好景不长,从2018年开始,它的销量就开始急剧下滑。
根据公开的数据,到了2023年,玛莎拉蒂全年在中国的总销量只有1209辆。
这个数字分摊到每个月,也就是一百台左右,甚至还不如现在一些热门的国产新能源品牌一家门店一个月的销量。
销量的大幅下滑,直接导致了严重的财务问题。
其母公司Stellantis集团的高层也曾公开承认,玛莎拉e拉蒂品牌正处于亏损状态,日子非常不好过。
销量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竞争的规则已经完全不同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款降价的Grecale Folgore车型本身。
从产品性能上看,它使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电池,官方公布的续航里程是533公里。
但根据销售人员比较实在的说法,在日常综合路况下行驶,续航大概要打个八折,也就是四百多公里。
这个续航表现在如今的电动车市场里,尤其是在四十万这个价位,只能算是及格水平,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在购买电动车时,除了续航,越来越看重车辆的智能化体验,比如车机系统是否流畅、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是否好用、车内娱乐设施是否丰富等等。
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像玛莎拉蒂这样的传统豪华品牌所不擅长的。
当我们的国产品牌,比如理想、蔚来、问界、小米等,已经把大屏幕、智能语音助手、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作为车辆标配,甚至把冰箱、彩电、舒适的座椅都搬进车里,极大地提升了驾乘体验的时候,很多传统豪华品牌的电动车在这些方面就显得比较滞后了。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玛莎拉蒂这款车,原本的定位是和保时捷在高端市场竞争,但由于产品力和品牌号召力不足以支撑其高昂的售价,被迫降价。
而降价之后,它进入了三四十万这个价格区间,直接面对的竞争对手就变成了小米SU7、理想L7、蔚来ES6这些中国本土的新势力品牌。
这种竞争格局的转变,对玛莎拉蒂来说是非常尴尬的。
它需要用自己传统的品牌光环和设计,去和这些在智能化、用户体验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新对手们正面较量。
说到底,玛莎拉蒂的这次“骨折式降价”,不仅仅是一个品牌为了自救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它更像是一个缩影,反映了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刻变革。
这说明,在国内市场,汽车消费已经越来越理性,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
单靠一个响亮的品牌标志就想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出大笔钱的时代,正在慢慢过去。
无论你是什么品牌,来自哪个国家,最终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产品实力来说话。
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快速崛起和强大,给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国际巨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正是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促使它们放下身段,调整价格,从而让我们普通消费者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接触到过去觉得遥不可及的品牌和产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对于整个市场和广大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