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的夜色有点像悬疑片开场。
舞台灯下,特斯拉股东们表情各异,像是等着宣布选美冠军,或是新一届总统。
远处的马斯克,额头反光,在硬邦邦的聚光灯下站定。
他收下了一份史无前例的万亿美元薪酬方案,身后是荧幕上跳动的“75%支持率”。
如果你是现场的股东,手里攥着选票,看着那个神情自若、时不时嘴角上扬的男人,你会怎么选?
这不是普通的投票。
从数字来看,4.237亿股,价值高达一万亿美元,占总股本12%,而且要分12次解锁,前提是公司市值得从现在的1.5万亿美元涨到8.5万亿美元。
我忍不住想起小时候家门口小卖部的“刮刮乐”——不过,这回奖池和难度都大到让人喘不上气。
连刮12次,每次都得刮出“天选之子”才行。
这桩交易的门槛,被设置在了人类商业史的珠穆朗玛峰上。
冷静点,先捋清楚案情。
事情的起点是马斯克的“工资”,但本质并不是他会不会多买几辆游艇,而是特斯拉到底是不是他一个人的公司。
支持派的证据链很直白:特斯拉自2018年以来的奇迹跳跃,大多和马斯克个人魅力、决断力直接相关。
从砸锅卖铁挽救公司,到在工厂睡地板,再到社交网络上的“人肉大喇叭”,马斯克几乎成了特斯拉的代名词。
支持者们的逻辑大概是:只要马斯克在,特斯拉就有故事,股价就不会塌。
“马斯克的嘴,特斯拉的腿”,这话虽然土,但很准。
反对派的证据也不难找。
他们担心,这样的投票,其实是把公司未来和一个人捆死在一起。
权力过度集中、公司治理失衡、创始人崇拜、董事会形同虚设——这些词听起来像企业法课的标准答案,但放到特斯拉身上,怎么突然有种黑色幽默的质感?
一个健康的公司,真得靠老板扬言“不同意我就辞职”来要账吗?
这画风多少有点像肥皂剧。
再看细节,这次投票的分布很有意思。
散户投资者像朝圣一样,把选票当成对马斯克的个人致敬,机构投资者则多了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理性。
股价当周涨了14%,市场用钱表达了立场。
可涨得再高,也没能掩盖一个老掉牙的问题:“公司属于谁?”
从专业视角讲,这份薪酬方案的难度不是“极高”,而是几近不可能。
市值要翻5.7倍,利润要翻24倍,还要造出百万机器人出租车、百万个人形机器人,年交付2000万辆车。
企业史上,能做到这一步的,基本都该去诺贝尔领奖台报到。
如果马斯克真带队实现了,那特斯拉故事还能讲二十年。
但如果没实现呢?
12%股权会不会变成一纸空文,还是说,散户们会自我安慰一句“反正信仰无价”?
其实,这场投票的微妙之处在于信仰与理性撕裂。
散户们买的不只是股票,更像是在买一张“马斯克未来”门票。
机构投资者担心的则是,公司治理已经被人治取代。
有人说地球离了谁都转得动——苹果没了乔布斯,还不是照样财报亮眼。
可特斯拉到了这个地步,马斯克如果真撒手,结果会是什么?
一个有趣的细节:马斯克在薪酬方案获批后,立刻抛出了“希望特斯拉股东参与SpaceX”的想法。
这话摆在三天后说,怎么看都不像偶然。
这里头的信息量,有点像案发现场发现了第二把刀:这位CEO不光要稳住特斯拉,还要把“个人神话”包装成一揽子未来愿景,让所有人都上船。
真要是把两家公司的股权进一步交织,特斯拉的股东们,未来是不是还得背上“火星债”?
我的专业偏见告诉我,市场从来就不是理性的乌托邦。
短期看股价投票,长期看治理结构。
特斯拉的董事会,已经让渡了太多给马斯克;如果说马斯克是船长,那公司就是一艘定制的独木舟。
顺风顺水时没什么,可万一遇到风浪,没有制衡机制,翻船的概率比涨到8.5万亿还高。
当然,这也不是批判马斯克的个人能力。
天才型创始人对企业的爆发力贡献巨大,创新、冒险、愿景,没有谁比得上马斯克。
但企业不是永动机,创新需要疯狂,治理需要底线。
连赌神周润发都知道,桌上不能只有一副牌,大家都得有机会洗牌。
“信仰”是好东西,但“信仰免疫一切风险”的公司,往往结局都不太美好。
偶尔我也想,自己是不是职业病太重。
天天在企业治理、风险控制的泥潭里打滚,看到的不是马斯克的“钢铁侠”光环,而是董事会那根快要断掉的保险丝。
毕竟,现在的市场气氛下,“你行你上,不行别逼逼”成了最流行的管理学。
可真要是哪天马斯克摔了个大跟头,特斯拉能不能真的“灵魂不灭”?
再说回开头那个问题——如果我是当事人,会怎么选?
老实说,我会纠结。
但如果让我投票,我大概率会在支持和反对之间,画一个问号。
支持,是为天才的进攻力买单;反对,是为企业的安全网提个醒。
两者缺一不可。
只不过,现实股东多半没兴趣和专业人士把风险写在脸上,他们只想让“故事”继续。
最后,今晚的奥斯汀灯光还亮着。
特斯拉的豪赌已经下注,马斯克的个人传奇又多添一笔。
我忍不住想问:到底是我们成就了马斯克,还是马斯克成就了我们?
等下一个十年回头看,也许,这个答案还会再变几次。
你怎么看?
如果某天,特斯拉真的成了马斯克的“独角戏”,你还会为这场远大的故事买单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