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爵,原本是南京汽车的一个品牌。刚开始挺不差的,毕竟那会儿还算国产车里的面子货,结果问题就出在怎么坚持下去。销量太少,撑不到被大公司收编的那天。
我记得当时听说,南京汽车卖给了上海汽车。怎么就卖掉了呢?其实没别的理由,市场上竞争激烈,像我们这个行业,偶尔一个对手死掉,都是好消息,但更多时候是你死我活的僵局。南京那个车——其实挺有意思的,走量不行,利润也薄。那个时候的南京,还是在靠拼价格维持,根本没劲撑几年的。
我倒是对于上海汽车买入后怎么打算挺好奇。估算一下,那个时候的收购价,也就几千万到一亿人民币的样子,算少的了。要说买硬件,上海汽车倒是挺奋发的,花了十亿人民币,把MG和罗孚的生产线拆回来,硬件技术和设备算是打包带走。
我今天翻了下笔记,原来也试图搞清楚,那些英国产的老设备,技术含量还在,有些部分甚至领先国内几代。拆搬到上海,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原汁原味的英伦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压低国内新车的成本。拆线是一个繁琐的活,设备多、接口难对接,调试时间一长,花的钱还不少。
建造子公司上海汽车,重新整合MG的技术也算是个赌。你知道,英国那帮老牌子,英伦范儿十足,但在中国市场,一开始还是洋味过重。我还记得那个荣威品牌,是在上海汽车的架构下出来的。
这鸟品牌挺巧的,前面卖给了日产、通用,后来上汽一看,借个壳,推出了荣威,算是翻身的立足点。再后来,上海汽车整体上市,南京汽车的品牌被逐渐边缘化了。其实我很疑惑,一开始南京的研发能力怎么样?我估计不差,但市场就是那么难配合,软硬件结合不上,就算硬件好,用户也不买账。
说到具体性能,我倒是跟朋友吐槽过。你问我,南京和上海车的区别?其实很细节——比如悬挂设计、内饰用料、发动机调校,那种实操体验差别挺明显。但同价位的车里,这些差别不大,核心还是品牌心态。就拿我朋友买车的事,他说:你这车悬挂那么硬,跑长途多累?,我就笑,谁让它是个偏运动的配置。很多时候,厂家只是在硬件上下功夫,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
我家那天车库突然响起警报,是我修理工打电话说:你那车的刹车片快磨光了,我让你看过一年多了。我心想,他告诉我这事,真是血汗工厂的写照——零件多得像拼积木,需要不断维护调整。可惜,国产车很多硬件成本控制得很好,维修也便宜。可我估计,跟进口那些原厂零部件比,好像还是有差距。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成本和利润的事,真是像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一样琐碎。比如看一个新车的百公里耗油,我简单算过,大概在8-10升之间(这段先按下不表),1.2元/升,油钱每公里就得一块多。某品牌声称,他们的混合动力可以省油,但我其实不太相信,没细想过,可能只是广告噱头。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有点疑问的环节,车企的保值率到底怎么算?我猜估计30%左右,千头万绪的因素里,车况、里程、市场需求都占点份额。你说,咱们普通人买车,首付、贷款、未来卖车的钱,哪个环节最重要?我常想,或许还是心情吧。
其实我一直怀疑一个问题:是不是这个行业的用户心理,基本上都没想那么多?或者他们都像我一样,买车就是个梦想大巴,开出去觉得有面,至于实际哪些细节怎么折腾,就很少去深究。倒是我那修理工常说:今儿这车,零件全用的国产,可能用个一年就得换。说的也是,他见怪不怪。
对了,你会不会觉得,市场上那些神车其实也就是个爆款模板反复拉出来用的策略?比如那几个品牌,销量好归好,但坚持到底的,少得又可怜。换句话说,真正靠技术赢得市场的车厂,说实话不多。你觉得,难不难?
这些,可能还没说完——我想,其实不管怎么折腾,购车那事儿,还是得看个人体验。你像我这样,一边吐槽一边琢磨,不就是个车内小主人在观察世界嘛。
真希望新技术能让车变得更聪明些,但我又怕,这样会不会把人变得更机械呢?这一点,我还挺没办法猜测的。嗯哼,你们觉得,未来的汽车,会不会变得像家里的智能管家,其实我们根本不用操心了?或者,还是得有人坐在驾驶位上,盯着那个还会发烧的仪表盘?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