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在菏泽润华上汽大众4S店买车。
还记得那会儿,心里琢磨着要不要全款。优惠少,似乎全款不吃亏,可一算账,贷款利率和分期的优惠差不多,觉得算了,反正分期也没亏。业务员推着我去贷款,说五年还完。全是农业银行的事,说得天花乱坠。
我也没多想,信他了。事后才知道,事情其实远比我想象复杂。
当时,办理流程很顺畅。农业银行的信贷员说:不用担心,交资料,五天放款。听着挺靠谱,也没想到后面会闹出那么多事。
两年时间过去,我开始琢磨着提前还款的事。于是打电话给当时的信贷员。出乎意料,他竟然给我发了个微信:高山。聊着聊着,他告诉我:这贷款其实在东平农行办的。我一愣:啥?你不是说农业银行我都懂的么?这东平农行离我这里至少200公里,要我跑一趟?
他还说:你如果不去,得付二百块钱的代办费。我心里差点爆粗:你这是坑我呢?真搞不懂这套路怎么搞的。
我赶紧问:那我现在去,能不能直接结清?他回:必须本人去东平农行柜台,才能还款,不收任何手续费。听得我一头雾水,心想:这操作一会儿就挺离谱。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还记得那天的对话,感觉那信贷员说话特别轻松,不用担心,全部流程,农行全权负责。但转头告诉我,贷款的银行竟然是一个偏远的分支。
这让我陷入迷茫。你会觉得,既然都是农业银行,为什么不能直接在本地还贷款?偏远分支我不想跑啊。
而且,车价那会儿算了下,也就十六七万左右,贷款的额度在估算是九成。一百六十万车价,贷款接近一百四六万,平均下来,百公里的贷款成本其实也没想象中高。
从供应链角度讲,润华店的车源、调配、和这贷款环节,感觉像是生活中的水果代采购。水果店里,从供应商三级、四级到我手上,每一步都要赚点差价。虽然听着没问题,但加起来,消费者负担的成本其实会反映在车价和售后服务上。
你知道吗?我问朋友,开车那些日子,修理工说:这个车耗油挺省的。其实我心里暗笑,油耗省意味着养车成本低,但保值率嘛?那更像。开了两年,车的价值大概只剩原价的六成左右,真是让人心疼。
跟同价位车比,别的品牌的实操差别还是不少。像我身边的朋友,开别的品牌车的,感觉痛点都差不多:油耗不同、空间略有差异、配置上有偏差。
我还记得那天,修理工给我留话:你这车刹车片去年换的,没多大问题。其实我早知道,买车,最怕的还是隐性成本和套路。比如买车送装饰,一看就是坑,实际上只让你扔了几百块,啥实质帮扶都没有。
(这段先按下不表)这些套路,让我反思:车企和4S店是不是都在利用信息不对称?买车的时候,只装作全心为客户,其实背后操作的利润空间太大。
回想起来,那东平农行这个地方,真是太鸡肋了,跑那么远,为了付个二百块的代办费。想想都嫌麻烦。其实我觉得,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都是懒得折腾,或是没时间跑这个远,所以就把自己关在被动的状态里。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坑?是不是觉得就像我一样,被套路得不亦乐乎?对了,也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试过自己去还贷款,结果发现手续繁琐到怀疑人生这事。
不过我还是猜测:或许吧,车行和银行之间,有一种隐藏的利益链条。这种关系,没有那么简单。这个东拼西凑我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个套路,还是合规操作,反正看着挺不舒服。
有时候你会想,买车这事儿,有没有更透明的操作空间?买车难不难,是不是也和买房一样?光看表面,实际套路藏得挺深。
我心里其实一直在琢磨,除了这个远在我们心里的东平银行,咱们还能相信哪个环节?而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员,到底是在帮我们省心,还是在坑我们?
就像我说的,租车用的保险,别听厂家的天花乱坠,自己多查查条款,很多时候,都是坑中带补丁。这个行业,值得深思。
(这段顺便留个悬念)你们遇到类似的贷款套路没有?平时和售后打交道,还发现了哪些隐藏的套路?
其实我还在想:这事儿,真得多留点心。有时候,风吹草动就能惊出一身冷汗。你们说,难不难把这些黑暗面揭露出来,让消费者更清楚点?
可能真正透明的操作会不会出现?还是说,我们总得接受潜规则,跟着套路走?——感觉,生活本身,就像是一场你推我搡的游戏。
我只是一个普通车主,买到车后,最怕的还是被宰了。希望你们别走我的老路,留个心眼。
——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也许你们会觉得个人经验没什么价值,但你们可能会遇到更复杂的套路也说不定。
反正,这次经历算是我对汽车圈又多了一层认知。
你们遇到类似的事吗?或者,有没有什么窍门,帮我从坑里跳出来?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