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那叫一个热闹,每天的新闻都跟看连续剧似的,一出接一出,让人眼花缭乱。
你要是几天不关注,都感觉跟不上节奏了。
这不,最近几件事儿凑在一起,正好能让我们普通老百姓看明白,现在的车企都在忙活些啥,整个行业又在朝着哪个方向走。
先说说那个闹得沸沸扬扬的“理想i8撞卡车”的事儿吧。
这事儿一开始,很多人都觉得有点奇怪。
理想汽车自己搞了个碰撞测试,找来一辆东风柳汽的乘龙卡车,然后让自家的理想i8去撞。
结果视频一出来,效果是理想i8看着挺结实,损伤不大,那辆卡车反倒显得有点“不堪一击”。
这下可好,网上的议论一下子就炸了锅。
大家伙儿不是傻子,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这测试公平吗?
是不是特意选了一辆特定的卡车来当“配角”?
整个测试过程和标准是啥,怎么不跟大家说清楚?
这到底是正儿八经为了安全搞研究,还是为了卖车搞的一场营销秀?
一时间,各种质疑声都对准了理想汽车。
而被拉来当“背景板”的东风柳汽,那更是觉得冤枉,平白无故地就卷进了这场风波里。
眼瞅着事情越闹越大,再不出来给个说法,对谁的形象都不好。
于是,理想汽车、负责做这次测试的中国汽研,还有东风柳汽,三家单位坐到了一起,联合发了个声明,算是给这事儿画上了一个句号。
这个声明写得很有水平,大家都很体面。
理想说,我们本来的目的是好的,就是想验证一下自己车的安全性,没有针对任何其他品牌的意思,以后会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再引起这样的误会。
中国汽研也出来道歉,说自己作为专业的测试机构,在流程管理上没做到位,没预料到信息发布不全会带来这么大风险。
东风柳汽也表态,说自己坚决反对不正当竞争,大家要一起努力,为中国汽车工业做贡献。
你看,一场挺紧张的对峙,就这么和平解决了。
但咱们得往深里想,这事儿其实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
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大家都想吸引眼球,但不能没有底线。
用贬低别人的方式来抬高自己,这种“小聪明”最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件事的处理,也说明咱们的汽车行业正在从过去的野蛮生长,慢慢走向成熟和规范,知道要讲规矩、讲体面了,这其实是个好现象。
就在理想忙着处理公关危机的时候,它的老对手小鹏汽车,则在另一条赛道上猛踩油门。
全新一代的小鹏P7开始接受预订了,玩法很吸引人,你先花99块钱交个意向金,回头买车的时候就能直接抵扣3000块钱,而且这个优惠还能跟上市时的其他活动一起用。
这种操作就是为了提前锁定客户,用很低的成本先把有购车意向的人圈进来。
当然,车本身才是重点。
这新款P7在技术上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
咱们就说两个最实在的,一个是充电速度。
它用的是现在最先进的800V高压平台,充电功率特别高,官方的说法是充电10分钟,车就能再跑512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开车去服务区,上个厕所、买瓶水的工夫,车的电就充得差不多了,基本上解决了很多人开电动车最担心的充电慢、排队久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它的智能驾驶。
这次小鹏P7用的是纯视觉方案,意思就是它主要依靠摄像头来看路,就像人的眼睛一样,而不是堆砌一堆昂贵的激光雷达。
这背后靠的是非常强大的算法和数据模型在支持,能实现包括在复杂的城市道路里进行辅助驾驶。
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自信,更是想证明,在智能驾驶这个核心领域,咱们中国品牌有能力做到世界前列。
国内品牌打得火热,那些国外的老牌豪华车企也坐不住了。
梅赛德斯-奔驰最近就公布了一个大计划,堪称是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产品更新,说到2026年,要推出至少18款新车型。
这个阵仗,可以说是把从入门级到最顶级的旗舰车型,从燃油车到纯电动车,全都覆盖了。
为啥奔驰突然这么拼?
说白了,就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以前,奔驰在国内市场那就是“豪华”的代名词,不愁卖,甚至还要加价才能提车。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像理想、蔚来这些中国新势力,在智能化、舒适性上做得非常好,抢走了很多客户。
奔驰也明白了,光靠那个三叉星徽的标和过去的品牌光环是不够的,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好产品来竞争。
所以我们看到,它不仅要更新C级、GLC这些走量的核心车型,还要推出像紧凑型的电动G级越野车,也就是大家说的“小G”,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这种全面的产品攻势,说明这些海外巨头已经彻底放下了身段,准备跟中国品牌真刀真枪地干一场了。
另一家国际巨头丰田,则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策略。
它一边把今年的全球汽车产量目标提高到了接近历史纪录的1000万台,说明它的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在全球范围内依然非常受欢迎,基本盘很稳固。
但另一边,它却悄悄地减少了未来两年的纯电动车生产计划。
这一增一减,就很有意思了。
丰田的做法显得非常谨慎,它似乎觉得纯电动车虽然现在很火,但未必是未来的唯一答案,所以不想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它选择继续巩固自己的优势领域,同时对纯电动车市场保持观察。
这种稳健的策略对企业来说风险更小,但也可能会让它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上,错失一些发展的机会。
除了这些对外的大动作,车企内部的调整和博弈也同样精彩。
比如说,华为鸿蒙智行阵营里,为了谁能先推出第一款MPV车型,奇瑞和智界之间就上演了一出“宫斗剧”。
本来奇瑞自己规划了一款叫星纪元E08的豪华MPV,都快要量产了。
但合作方智界也想做MPV,定位还更高,直接瞄准50万级别。
后来据知情人士透露,奇瑞高层为了避免内部竞争,也为了集中资源办大事,最后决定把星纪元E08这个项目给停了,全力支持智界先把MPV做出来。
这件事就反映出,现在车企内部的决策速度非常快,项目说停就停,一切都为了在市场上抢占先机。
类似的内部整合也发生在吉利。
有消息说,吉利准备把旗下各个品牌,包括极氪、吉利研究院等多个团队里负责智能驾驶的人员,全部合并到一个叫“重庆千里智驾”的公司里,总人数可能达到3000人。
吉利官方虽然说方案还没最终确定,但也承认正在进行大调整。
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集中力量。
以前各个团队各搞各的,资源分散,也容易重复造轮子。
现在把大家捏合成一个拳头,形成一支强大的“智驾军团”,才能在智能驾驶这个未来的主战场上,跟华为、小鹏这样的对手抗衡。
在这样高强度的竞争下,车企和员工的压力都非常大。
最近奇瑞的一项内部改革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内部会议上,公开为公司过去“内卷”严重、让员工疲劳作战的文化道歉,并宣布要搞“会议瘦身”,公司级会议要减少30%,周末原则上也不开会了。
在一个以加班为常态的行业里,企业最高领导能站出来说这样的话,承认过去做得不好,是非常难得的。
这也说明,企业开始意识到,持续的成功不能只靠压榨员工,更要靠科学的管理和人性化的关怀。
最后,就连前些年在中国市场有些沉寂的北京现代,也开始发力了。
他们推出了全新的纯电平台SUV,命名为“EO”,并且计划在未来3年内,推出5款以上的纯电车型,覆盖10万到30万的主流市场。
这表明,在这场席卷整个行业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没有谁能置身事外,所有玩家都必须拿出全部的力气,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牌局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