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期的经典:逸动从国民到全球

20世纪初,底特律的流水线第一次响起轰鸣,汽车工业从此成了衡量国家工业实力的硬指标。一百多年来,全球汽车市场的话语权一直在欧美日之间交替,形成了几道靠技术门槛筑起来的行业规矩和文化印记。


上世纪80年代,合资车打着引进技术的旗号,占了中国市场一大半份额,当时不少人都觉得中国顶多就是个全球汽车组装厂。那时候的国产车,不是简单抄一下海外的车型平台,就是核心技术处处受别人牵制。


但勤奋的中国汽车品牌们怎么会甘心人后,终于,在过去的的十多年里,像长安、吉利、奇瑞这样的车企开始崭露头角。并且这些品牌在最近的五年中完成蜕变,由此才能看到今天的自主品牌终于反超合资品牌,成为中国车市的绝对主角。



这场不声不响的变革里,家用轿车市场的变化最能说明问题。作为承载家庭出行的主力车型,家用车的好坏标准直接能看出一个国家的工业强弱。正如丰田卡罗拉成就了日本汽车的全球印象,大众高尔夫定义了德国工业精神,长安汽车的逸动系列正以中国方案重新书写家轿的价值标准。


7月31日,作为中国长安成立后的首款量产车,第四代逸动首车在重庆基地驶下生产线,宣告逸动系列累计产销突破190万辆大关。这场下线仪式不仅是逸动13年深耕家轿市场的荣耀见证,更是新央企新长安引领自主品牌向上突围的全新起点。


逸动系列的历程,证明了长安汽车乃至中国品牌不仅能造好车,更能以东方智慧重新定义好车的内涵。当第四代逸动以越级高品质撕掉廉价替代品的标签时,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化叙事,终于进入了技术输出与文化输出并行的新纪元。


从破局到引领

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史,是一部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立品牌的突围史。合资品牌对A级家轿市场的价值垄断更是根深蒂固,仿佛在这一领域,中国品牌只能充当追随者。


在这部恢弘的叙事中,长安逸动系列用13年190万辆的扎实足迹,完成了从挑战合资垄断的破局者到定义行业标准的引领者的蜕变。第四代逸动的下线,不仅是一次产品迭代,更是中国品牌在全球家轿市场从跟随到定义的话语权跃迁。



2011年,当第一代逸动作为长安首款全球战略车型亮相法兰克福车展时,整个汽车行业都为之侧目。要知道,法兰克福车展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重要舞台,长期以来都是欧美日品牌的主场,中国品牌在此亮相并获得关注并非易事。


第一代逸动凭借意大利都灵设计中心打造的国际化造型脱颖而出,彻底摆脱了当时国产家轿在设计上的模仿痕迹。2012年3月27日上市后,它以“动感设计+越级配置”打破了国产家轿“低价低质”的标签,首年销量就突破10万辆,成功跻身自主家轿第一梯队,奠定了“国产新秀”的地位。


这一成绩的取得,在当时合资品牌几乎垄断A级家轿市场的背景下,犹如一声惊雷,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品牌在家轿领域破局的希望。它的意义远超产品亮相本身,这是中国品牌首次以原创设计和技术底气,向全球汽车工业中心宣告技术平权的到来。


时间来到2018年,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消费者对车辆的动力、设计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时,第二代逸动携长安最新的家族化大嘴前脸设计而来,内饰也采用了更加简洁大气的全新设计语言,整体质感在同级中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



2019年7月,搭载“地表最强”蓝鲸动力的逸动蓝鲸版上市,实现了更高升扭矩、同级别最强低扭矩以及更优燃油经济性,同时整车减重且具有更大兼容性。同年11月,它更是登上了世界第一条F1赛道——英国银石赛道,与一线豪华品牌同场竞技。


要知道,在传统认知里,豪华品牌在动力和操控性能上一直占据优势,而逸动蓝鲸版敢于与它们同场较量,不仅展现了中国品牌在动力技术上的巨大进步,更打破了人们对国产家轿空有动力、性能平庸的固有印象,进一步冲击着合资品牌的技术壁垒。


2020年,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消费者对车辆的品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关注度日益提升。3月,逸动PLUS作为中国品牌第一个、也是截止2020年唯一一个发展到第三代的轿车车型正式亮相。


它在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搭载PM0.1级滤净卫士并实现量产,拥有新一代俊朗运动造型、国际品质蓝鲸动力、环抱式智慧轻奢驾舱。集长安最前沿的设计、最先进技术于一身的第三代逸动,重新定义了主流家轿,成为了家轿新标杆。



在当时,不少合资品牌还未将如此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应用到家轿领域,逸动PLUS的这一举措,不仅引领了家轿市场在健康安全配置上的升级,更体现了中国品牌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技术创新的前瞻性,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自主家轿领域的领先地位。


13年间,逸动系列以连续27个月自主销冠、6月重登燃油轿车榜首的硬核成绩,不断打破着合资品牌对A级家轿的价值垄断。逸动系列始终坚持技术普惠理念,通过13年四代产品迭代,将前沿技术不断下沉至10万级家轿市场。


这种高端技术平民化策略,不仅打破了合资品牌的技术垄断,更重塑了A级轿车市场的价值标准。


如今,第四代逸动作为新央企中国长安成立后的首款量产车,它不仅标志着长安逸动这一经典IP的焕新升级,也是新长安技术实力的展现,承载着开篇立标的重任。



在“设计、座舱、动力、安全、舒适”方面给用户带来独特的进阶点,全面超越一线合资,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家轿的领先地位,为经济性家用轿车市场带来创新的产品供给。


在当下,全球汽车产业正朝着智能化、电动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合资品牌在很多细分市场领域虽然起步较早,但中国品牌凭借快速的技术迭代和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正逐渐实现超越。


第四代逸动的推出,正是中国品牌在这一趋势下的有力回应,它不再是简单地跟随合资品牌的步伐,而是以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理念,引领着家轿市场的发展方向,让世界看到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引领者姿态。


从速度到高度

全球汽车产业百余年的演进,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价值定义权的争夺。那些能跨越时代周期的经典车型,绝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精准捕捉到了每个时代消费者对出行价值的核心诉求。


逸动系列用13年四代车型的迭代,在190万辆的市场基盘上,书写了中国品牌对这场价值博弈的独特应答。当不少车企在配置内卷与价格战中迷失方向时,逸动选择以长期主义深耕技术护城河,这种定力恰恰是中国汽车工业突破天花板的关键所在。



汽车设计的进化史,从来都是文化自信的晴雨表。曾几何时,中国品牌在设计领域难逃“拿来主义”的桎梏,欧美日的设计语言如同无形的枷锁,让自主车型始终笼罩在模仿的阴影下。这种模仿不仅是美学层面的矮化,更是对本土用户需求的漠视。


第四代逸动的设计突破,本质上是一场文化主体性的觉醒。它不再盲从西方所谓的豪华范式,而是洞察消费者需求,将中国家庭对氛围感的独特追求融入车身线条与座舱布局中。这种从跟随审美到定义审美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汽车设计真正进入了用户场景导向的新阶段。


动力技术的突破,始终是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长期以来,合资品牌凭借发动机与变速箱的技术壁垒,构建起动力性能等于技术先进的话语霸权,将中国品牌挤压在够用就好的次级市场。


第四代逸动的动力革新,全球首发 500Bar超高压蓝鲸发动机打破的不仅是参数表上的差距,更是这种不平等的价值排序。其黄金动力组合所实现的强动力与低油耗并存,本质上是对传统动力评价体系的重构。它证明家轿的动力性能不必以牺牲经济性为代价,这种平衡思维恰恰契合了当代家庭对出行成本与驾驶体验的双重期待。



空间设计的迭代,折射出汽车从交通工具到生活空间的属性跃迁。合资品牌在A级家轿市场长期奉行空间够用即可的保守策略,将舒适体验的溢价牢牢掌握在中高端车型手中。第四代逸动对空间的极致挖掘,本质上是一场空间平权运动。


它通过轴距优化与储物布局创新,让A级家轿也能承载家庭生活的多样场景。从婴儿车到露营装备,从通勤包到老人随身物品,这种对家庭需求的全维度响应,打破了价格决定空间价值的固有认知。


智能化浪潮下,汽车正在经历从机械产品到智能终端的范式革命。中国品牌则凭借本土互联网生态的先天优势,走出了一条体验驱动技术的差异化路径。第四代逸动的智能配置,核心不在于硬件参数的堆砌,而在于对家庭出行场景的深度解构。


“北斗天枢”计划激活了第四代逸动的智能基因,全系标配天枢智能座舱,搭载AI大模型语音、丰富的手车互联功能、无麦K歌等智能配置,都指向一个核心:让技术隐形于体验之中。这种以用户体验为圆心的智能逻辑,正在重塑全球汽车智能化的评价标准。



安全性能的进化,体现了汽车产业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升级。传统合资品牌的安全理念,多聚焦于车身结构的被动防护,形成了钢材强度等于安全等级的单一评价体系。第四代逸动的安全革新,从车身结构、超高强度钢材,主动安全配置组合,构建起“主动规避-被动防护-健康保障”的三维体系。


这种全场景安全观,本质上是对安全概念的重新定义。它不仅要保护乘员的物理安全,更要守护呼吸健康等隐性需求。当安全标准开始延伸至生活品质层面,标志着中国品牌对汽车本质的理解已超越机械性能的范畴。


如今,第四代逸动所实现的超越,早已不是某一项配置的单点突破,而是对家轿价值体系的整体重构。作为新长安的首款下线车型,第四代逸动的意义远超一款产品的迭代。它既是中国品牌对抗行业浮躁的定力彰显,也是汽车产业从速度竞赛转向价值竞争的时代注脚。


当中国方案开始被全球市场认可,意味着我们终于进入了技术输出与文化输出并行的新纪元。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双向突围缩影的第四代逸动,对外,它以全球化标准打造,延续了逸动IP自2011年法兰克福车展以来的国际基因;对内,则通过越级体验推动自主品牌价值上探。


长安逸动这个穿越周期的经典IP,将继续以标杆之姿书写中国品牌向上的新篇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