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BBA集体选择了魔门塔的智驾系统,而不是华为?

近日,宝马中国正式宣布与自动驾驶公司魔门塔(Momenta)达成合作,下一代“新世代”车型将搭载其智驾系统。这一决定并非孤例——奔驰早在2017年便战略投资魔门塔,计划2027年前推出至少4款搭载其系统的智能电动车;奥迪则采取“双供应商”策略,同时牵手华为与魔门塔,避免技术绑定。德国三大豪华车企集体押注同一家中国初创企业,背后折射出智能驾驶赛道的地缘博弈与技术路线之争。

为什么德国BBA集体选择了魔门塔的智驾系统,而不是华为?-有驾

一、魔门塔的“安卓模式”:车企主导权的胜利

与华为的“软硬一体”全栈方案不同,魔门塔选择了一条更轻量化的路径:只卖算法,不碰硬件。这种模式被业内称为“汽车界安卓系统”——车企可自主选择激光雷达、芯片等硬件,并根据品牌需求深度定制软件功能。例如宝马要求魔门塔系统与其“驾控超级大脑”协同,保留驾驶乐趣基因。

优势显而易见

  1. 成本与效率:魔门塔已攻克“端到端”智驾算法(行业最难环节),车企无需从零研发。宝马若自研系统,最快2028年才能落地,而搭魔门塔便车可抢占2026年市场窗口。

  2. 规避供应链风险:华为捆绑昇腾芯片和激光雷达,触达欧美技术管制红线。某德系高管透露:采用华为方案需重做200项安全认证,而魔门塔纯软件模式仅更新38项。

  3. 利润分配权:华为方案拿走软硬件双重利润,而魔门塔按算法授权收费,单车成本低至3000元人民币,BBA可腾出预算强化内饰、屏幕等豪华配置。

为什么德国BBA集体选择了魔门塔的智驾系统,而不是华为?-有驾

二、华为的困境:技术领先却难破“三重门”

尽管华为智驾在国内市场表现亮眼(如问界车型智驾里程占比达33.1%),但其商业模式遭遇BBA的集体警惕:

  • 生态竞争矛盾:华为通过阿维塔、问界等“新华系合资”品牌,帮助国有车企抢占BBA市场份额。对德系三强而言,选择华为等于“资敌”。

  • 控制权焦虑:华为打包提供“鸿蒙座舱+激光雷达+芯片”的全栈方案,车企恐沦为硬件代工厂。“交出灵魂”是BBA无法接受的代价

  • 国际化壁垒:受美国制裁影响,搭载华为系统的车型难以出口海外。奥迪明确表示:合作华为的车型仅限中国市场。

魔门塔的国际化背景则更易被接纳——总部在苏州,但在慕尼黑设研发中心,核心团队来自英伟达和特斯拉,技术测试更符合欧洲标准(如在黑河极寒测试中冰雪路面识别率超行业均值18%)。

为什么德国BBA集体选择了魔门塔的智驾系统,而不是华为?-有驾

三、中国智驾的“双轮驱动”:殊途同归的全球崛起

值得深思的是,无论BBA选择谁,赢家都是中国智驾技术

  • 华为代表“深根本土”路线:通过全栈方案重塑国内产业链,已覆盖12家车企(如比亚迪方程豹豹8搭载ADS 3.0实现硬派越野智能化)。

  • 魔门塔走“灵活出海”路径:以开源模式吸引丰田、大众、通用等全球客户,成为国际车企的“最大公约数”。

两种模式共同证明: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不可绕过的核心力量。随着国产芯片、激光雷达持续突破(如华为昇腾芯片迭代),外部制裁的枷锁终将被打破。

为什么德国BBA集体选择了魔门塔的智驾系统,而不是华为?-有驾

结语:没有“最好”,只有“最适配”

BBA的选择本质是一场商业理性的胜利——魔门塔的模块化方案兼顾了效率、成本与品牌自主权,而华为受限于地缘政治和生态竞争,短期内难以突破豪华车企的“信任壁垒”。但长远看,中国智驾的全球化竞争才刚启幕:当华为乾崑ADS 4通过德国TÜV认证,奥迪Q6 e-tron将于2025年登陆欧洲,未来战场必然超越单一技术,转向标准与生态的较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