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奥迪Q5 Sportback这台车,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中年人的精神分裂”。
它开起来,第一感觉是想开了,悟了,决定跟这个操蛋的世界和解了。别的车企都在卷什么运动、操控,恨不得把一台两吨重的SUV给你调成卡丁车,每天在环路上颠得你前列腺发炎。奥迪不,奥迪说,去他妈的,老子要舒服。那套空气悬挂,简直是把中国的减速带当成了自家后花园的鹅卵石路,过得那叫一个丝滑。那一瞬间,你会觉得英戈尔施塔特的工程师们集体皈依了道教,追求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驾驶最高境界。他们仿佛在说,都这个年纪了,还跟路较什么劲?盘盘核桃,喝喝茶,安稳把孩子送到补习班,不香吗?
这种感觉,很高级。是一种“不装了,我摊牌了,我就是个油腻中年人”的松弛感。尤其是在高速上,配上那个选装的隔音玻璃,整个世界都清净了,只剩下对生活的妥协和对股价的焦虑。从这个角度看,奔驰GLC的潜在客户,确实可以过来瞅瞅。毕竟,大家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寻找一丝喘息,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但坏了菜了,你以为奥迪真的躺平了,它马上又给你整活儿。
开着这台追求“无为”的车,一旦你想稍微“有为”一下,比如在山路上找点乐子,它的第二重人格就开始发作了。那个方向盘,虚无缥缈得像是爱情的承诺,你根本不知道轮子在想什么。车道保持辅助更是重量级,像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女朋友,你稍微压点线,它就跟你抢方向盘,嘴里还念叨着“我是为你好”。我关了它行不行?行,但它好像有肌肉记忆,方向盘还是有种诡异的回中力,仿佛在无声地控诉你的不忠。
这还没完。最典中典的,是那套48V轻混系统。
这玩意儿在理论上,是一场伟大的技术革命,是内燃机最后的倔强,是通往星辰大海的任意门。它可以纯电滑行,可以在市区蠕动,听起来666,感觉油耗能干到两个点。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这套系统像个刚毕业的实习生,业务不熟练,但特别想表现自己。
你需要动力的时候,它还在慢悠悠地用电机“修仙”,等你忍无可忍一脚油门下去,发动机“Duang”的一声被唤醒,整个车一个趔趄,变速箱也懵了,不知道该挂几档。这让我想起了我大学食堂的打饭阿姨,永远在你最饿的时候手抖一下。那个延迟,那个顿挫,三体人看了都想给他们的舰队装一个,专门用来进行无规律变轨,躲避黑暗森林打击。所谓省油,其实是把本该平顺输出的动力,压缩成了一块块不连续的“压缩毛巾”,需要的时候,它给你挤一点,但过程极其拧巴。
而这一切精神分裂的根源,都指向一个问题:奥迪曾经最值钱的东西,正在被自己亲手丢掉。
是什么?是质感。那种独一无二的,带有德意志工业精密感的机械质感。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老奥迪的中年人,我至今怀念那个MMI旋钮清脆的“咔哒”声。那种回馈,那种阻尼,是人与机器最完美的交流,是一种高级的、无需言语的默契。现在的Q5 Sportback呢?屏幕,屏幕,还是TMD屏幕。中控是屏幕,仪表是屏幕,恨不得把方向盘也给你换成屏幕。
我TM就是想开个空调!不是要发射火箭!非要我在二级菜单里翻半天,这是对交通安全的蔑视,是对人类操作习惯的强暴。那些所谓的触摸式按键,更是反人类设计的巅峰,开车的时候根本没法盲操,开个窗户都得先拜一拜,祈祷自己别点错。这不是科技感,这是供应商的“标准件”大甩卖,是设计师为了让PPT好看,犯下的滔天罪行。奥迪把过去几十年修炼出来的“金钟罩铁布衫”给废了,转头去练一本从拼多多上买来的《葵花宝典》。自废武功,最为致命。
更别提内饰那些看得见的硬塑料,那些起皱的皮革。奥迪的品牌玄学,曾经就建立在这些细节的堆砌上。用户愿意多花十万,买的不是那四个圈,是关门声的厚重,是每一个按键的触感,是一种“这钱花得值”的心理满足。这是一种信仰。而现在,奥迪亲手把自家的神龛给砸了,然后指着一堆屏幕对信徒说:“看,这是我们的新神,够大够亮,还能看爱奇艺哦!”
信徒们都傻了。
所以,这台Q5 Sportback还够“奥迪”吗?
废话,太够了。因为它完美地体现了当下奥迪的迷茫、焦虑和左右互搏。它想拥抱数字化,又舍不得自己机械时代的荣光;它想讨好年轻人,又怕得罪了基本盘的中年人;它想在技术上“整活儿”,结果把自己变成了那个最尴尬的“小丑”。写到这里,我感觉我骂得有点狠了,但讲真,爱之深责之切嘛。
这不再是一台单纯的交通工具,这是一部行为艺术作品,名字就叫《一个传统豪华品牌的身份认同危机》。这车开在路上,就像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却在学着小鲜肉跳“机你太美”。
那种拧巴,那种挣扎,那种想赢怕输的窘迫。
这就是最真实的奥迪,真实到让人心疼。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