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台下线!这款车凭啥让合资车企咸鱼翻身?
“第1200万辆!”5月16日,天津新能源工厂的机械臂刚放下第N台bZ5,藤原宽行就冲我晃数据板——这日本老头眼角鱼尾纹里都藏着得意。要我说,这车真够狠!上海车展亮相才一个月,订单直接飙到新能源榜前三,现在连车间地板上都印着“中国智造”的荧光logo。
知道最绝的是什么吗?他们给主驾驶位塞了两个中央气囊!我摸着比手机壳还薄的防撞结构直犯嘀咕:“至于吗?”工程师老张叼着烟冷笑:“去年有个测试车撞树,就靠这玩意保住了假人颈椎。”说着点开行车记录仪——车头稀烂,驾驶舱纹丝不动。
闪回三年前,这帮人在长春零下20℃搞电池测试。零事故纪录?那是把电芯泡在-30℃冰盐水里72小时,再拿液压机压到变形临界值才敢拍胸脯。现在每块电池要过五道鬼门关:吸能车身、无电外壳、绝缘冷却液...听得我直冒冷汗,这哪是造车,分明在造移动保险箱。
溜进总装车间,15.6寸大屏正播《甄嬛传》。后排小哥顶着强光看得起劲,Low-E玻璃把紫外线挡得比防晒霜还狠。更绝的是扶手箱前的双低音炮——放《孤勇者》时震得我手发麻。香薰系统喷出的雪山观云味儿,混着256色氛围灯,愣是把车间搞成夜店。
“我们玩的是模块化。”生产总监敲着E-TNGA架构模型,零件像乐高似的咔咔重组。听说这厂子绿电覆盖率100%,连擦机器的抹布都是可降解的。看着机械臂抓取0.01毫米精度的焊枪,我突然明白为啥他们敢说“毫微米级品控”——那焊点检测报告厚得能当砖头使!
佐藤恒治说中国市场是技术风向标时,我瞄见RCE工程师在偷记4S店投诉记录。这帮人白天搞研发,晚上泡论坛,硬是把用户吐槽熬成30项辅助驾驶功能。现在连倒车都能自动识别断头路,新手司机狂喜。
但最让我破防的是驻车冗余设计——双芯片+备用电源,断电了还能自己拉手刹。想起上次在地库忘拉手刹溜车的惨剧,突然觉得这车像找了个贴身保镖。
所以问题来了:当合资车企开始比新势力更疯魔,市场会怎么变天?评论区走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