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三季度亏损6.24亿,召回敲响安全警钟

一辆售价55万元的纯电MPV,交付不到一年,因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被迫召回超万辆,直接损失超11亿元。这不是某家新势力的试水失败,而是理想汽车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最刺眼的一笔——由盈利28亿到亏损6.24亿,仅用一个季度。

这起召回事件背后,是理想MEGA车型全系更换动力电池与前电机控制器的“全系统手术”。问题看似出在一瓶冷却液,实则牵动整个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的神经:当一辆车的热管理系统可能引发电池热失控,甚至起火,消费者还能相信什么?

理想并非行业孤例,但却是当前唯一因此类问题大规模召回的品牌。这恰恰更值得警惕。近五年内,公开可查的因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缺陷导致的召回案例,仅有理想MEGA一例。而其技术路径清晰得令人不安: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达标→铝制冷却板腐蚀穿孔→冷却液渗入电池包→短路引发热失控。整条因果链,踩中了2025年10月1日实施的新国标GB 29743.2-2025的监管红线——该标准首次强制要求电动汽车冷却液电导率≤100μS/cm,并强化对金属部件的防腐能力。

为何此前未被发现?答案指向行业普遍存在的品控盲区。尽管宁德时代、比亚迪、上汽、广汽等头部企业共同参与了新国标制定,多数车企也宣称采用成熟CTP电池技术与标准化检测流程,但在旧标准向新国标过渡期间,部分企业仍依赖供应商“打包方案”,缺乏对冷却液等二级部件的独立验证。理想的问题,暴露的不是设计缺陷,而是供应链管理的松动与全生命周期测试的缺失。

更深层的隐患在于,安全机制的“软性设计”长期被忽视。MEGA起火前4小时,云端系统已监测到异常,却因“无先例”未触发紧急干预;火灾中车门无法解锁,暴露非碰撞工况下的逃生逻辑缺陷。这些非硬件问题,未被召回,却更致命。当行业沉迷于续航、快充、智能驾驶的参数内卷时,基础安全的验证周期却被压缩。实验室里的“针刺不起火”挡不住真实道路的震动、温变与老化。

消费者用数据投了票。艾媒咨询2025年调查显示,46.15%的用户认为新能源汽车“安全系数低”,高居不满榜首。尽管工信部推动“不起火、不爆炸”的新国标,中汽研推出NESTA电安全与PITMS热管理认证体系,试图重建信任,但信心一旦破裂,修复远比想象艰难。

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称i8与i6订单已超10万辆,试图以未来对冲当下。但市场不会忘记,那11.13亿元的代价,不只是财务亏损,更是对“安全无小事”的沉重提醒。当一瓶冷却液能击穿一家头部新势力的防线,整个行业都该自问:你的车,真的经得起时间的腐蚀吗?

安全不是营销话术,而是每一道工序的敬畏。否则,下一个11亿,可能就不只是理想的故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