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流量下滑、补贴不到位,多地公交运营难何解?从“等靠要”到自我造血

近年来,全国多地公交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客流量下滑、班次缩减、车辆更新停滞,甚至出现欠薪。甘肃白银、湖北恩施、云南某县等地的公交公司均坦言,受客流流失、补贴不到位等影响,经营举步维艰。这一现象背后,是城市出行方式变革与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失衡的双重挑战。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仅为2019年的56%,在城市公共客运中的占比从54%降至36%。地铁网络的完善、私家车和网约车的普及、电单车的灵活便捷,都在分流公交客流。与此同时,公交服务却未能及时升级——车速慢、等车时间长、线路僵化,难以满足市民对高效、准点出行的需求,导致更多人“用脚投票”,形成“客流减少—服务下降—客流再减”的恶性循环。

客流量下滑、补贴不到位,多地公交运营难何解?从“等靠要”到自我造血-有驾

更深层的困境在于公交的公益属性与经营压力的矛盾。作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公交承担着老年人、学生、残障人士等群体的免费或低票价出行,以及冷僻线路、重大活动保障等政策性任务,导致收入难以覆盖成本。尽管国家明确要求地方财政对政策性亏损予以补贴,但部分地方政府因财政紧张,补贴迟迟不到位。一些企业甚至从原本承担30%的免费乘车成本,变为实际承担70%,负担沉重。

此外,公交企业普遍面临车辆老化、司机老龄化、更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新能源车使用8至10年即需更换或换电池,但经营困难使许多企业无力更新。上海嘉定公交两年间车辆减少20%,云南某县公交预计2027年将无力更新车队,车辆“超期服役”或将成常态。

面对困局,仅靠财政“输血”已难以为继。专家指出,公交企业必须增强“造血”机能。一方面,政府应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建立稳定、科学的补贴机制,保障公交路权,提升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主动转型。

一些城市已开始探索新路径:湖北恩施开通“护学巴士”,精准服务学生群体,既缓解拥堵又增加收入;郑州、南京等地试点“公交+快递”,利用公交网络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多地公交企业创办维保、旅游、商贸子公司,盘活场站资源,拓展收入来源。

未来,公交不应只是“最后一公里”的补充,而应成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核心纽带。通过发展定制公交、微循环线路、智慧调度,提升服务品质;通过“公交+物流”“公交+旅游”等模式,实现多元经营。唯有如此,公交车才能重新赢得市民青睐,在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