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个月,小米汽车从“顶流”变成了“争议中心”。
3月底,一辆小米SU7在高速上爆燃的视频刷爆全网,而5月初,更猛烈的“维权风暴”来了——超过300名SU7 Ultra车主集体要求退车,甚至有人自掏腰包3000元凑律师费硬刚小米。
导火索是车主们发现,花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疑似货不对板:宣传中声称能导流散热的高科技风道,被拆开后竟是个“空心盖板”,内部结构和普通版几乎一致。
更扎心的是,这些车主多为小米铁粉,有人冲着雷军直播中那句“内部结构也改了”咬牙买单,有人等了两个月提车却发现“信仰崩塌”。
这事儿真不怪车主们心寒。
小米SU7 Ultra定位高端,售价近40万,车主们多是为情怀和信任买单的“米粉”,可如今却成了最受伤的人。
问题到底出在哪?
第一,宣传的“高级感”成了文字游戏。
雷军亲口说过“不能只改外观”,官方宣传图也展示过真实风道结构,可实际产品却像“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差距。
车主们花4.2万买的不是一块碳纤维板,而是小米承诺的“技术革新”,结果却像买了一幅画——好看,但没用。
第二,补偿方案像“打补丁”,越补窟窿越大。
小米道歉后提出“赠送礼品”,可车主们要的是尊重,不是赠品。
更讽刺的是,有车主爆料维权群人数已超300人,甚至有人自嘲:“以前抢不到小米手机,现在抢着退小米汽车”。
第三,信任危机比技术漏洞更致命。
两个月前爆燃事故的阴影还没散,如今又陷入“虚假宣传”争议,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正被一次次消耗。
米粉们可以接受“技术不成熟”,但无法接受“真诚打了折”。
当“为发烧而生”变成“为投诉而生”,雷军那句“最艰难的时期”恐怕只是开始。
小米SU7 Ultra的维权风波,撕开了造车新势力的尴尬真相:流量能带来订单,但只有诚意能留住人心。
车主们要的从来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明明白白”——你可以技术不够强,但不能宣传掺水分;你可以方案有瑕疵,但不能敷衍真心人。
这一次,小米该如何用行动证明“和用户交朋友”不是一句空话?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车企宣传的“黑科技”,到底有多少是真本事?
(点赞过千,我们深扒更多车企内幕!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