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提回家别只顾高兴,4S店这几处不看清,后面闹心的事多得很
新车钥匙拿到手那一刻,说实话我是真有点飘。那天太阳贼大,我妈还特意给我打了个电话,让我别光顾着乐,要细细检查——她说小区楼下那个老王当年买车就吃过亏。结果真是被她念对了,这些细节还真不能马虎。
漆面不用太纠结,手机灯一照就明白
以前听说有人带着什么厚度仪去验漆,我觉得吧,大可不必。销售小李跟我讲,现在4S比咱们还怕出问题,你只要用手机手电筒贴着侧面慢慢扫,看反光是不是均匀,有没有哪个地方暗一点、或者鼓包,那种补过漆的小疙瘩,一眼能看出来。我自己摸索半天,其实就是顺光逆光换角度瞅,有啥猫腻藏不住。
接缝才是关键,小厂子装配有时候挺随意
上次在群里聊天,一个开北方品牌的哥们吐槽,他那台新车左边门缝能塞进指甲盖,右边却紧得插不进去。他怀疑是不是撞过,其实就是装配工艺参差。有经验的师傅总爱说一句,“你别信广告,看缝走天下”。所以提车时,我专门趴下来盯了好久:引擎盖和保险杠衔接、两侧门板缝隙,是不是宽窄一致,高低平齐?这一圈溜下来,还真发现副驾后门稍微高了一点,好在售后现场帮忙调好了。
四角易伤,不蹲下看看容易漏掉
还有一个冷知识,是修理厂老杨告诉我的:运输途中最容易磕碰的是前后保险杠两头和轮拱附近。我当时直接蹲地上摸了一圈,还真在右前轮眉下面发现一点掉漆的小斑点,不过销售解释说这是运输保护膜没撕干净留下的胶渍,用酒精擦擦就行。我顺便查了胎壁有没有鼓包裂纹——毕竟去年表弟的新SUV刚落地不到俩月,就因为胎壁有瑕疵爆胎,被拖去修理厂骂惨了。还有轮胎上的生产日期,也得瞄一眼,最好跟车辆出厂时间差不了几个月,不然存货太久橡胶会发硬。
新能源车型的话,还有电池护板要看看,有些底盘刮花其实都是上下拖运的时候磕出来的。这东西虽然一般不会影响安全,但强迫症的人估计会膈应好几年。
铭牌生产日期,这步绝不能跳过去
副驾驶门框那里贴的一块金属铭牌,上头写着车辆出厂年月日。这玩意儿可不是摆设。有一次邻居老杜图便宜买库存车,以为捡漏呢,结果一年没怎么开电瓶先挂掉,又找不到理由让4S免费换。据懂行的人讲,只要国产合资车型超过半年都算库存,如果你发现超期,可以跟销售磨磨嘴皮子,多争取点保养或送个原装电瓶啥的。进口车型嘛,一年内都算正常,他们海运路上本来就长。不过也听隔壁县城表姐夫抱怨,他那辆进口MPV落地八个月才交付,到手玻璃已经起雾……所以玻璃上的小码也可以顺带查查,对不上号基本说明中间动过手脚。
里程数也是个学问,新势力和传统品牌标准不同
坐进驾驶室第一件事,就是看仪表盘跑多少公里。有朋友提新能源轿跑时只有30多公里,而我之前帮同事验油车,新到店已经160多公里——后来才知道他们厂家流程更长一些。如果超过200公里,那基本属于展厅试驾或者调拨来的“二道贩子”,这个时候千万别不好意思,该问问,该争取赠品赶紧张口。不然像我们微信群里的阿辉一样,人家连脚垫都没送一个气得直拍桌子,说以后再也不信所谓“现货”神话了……
座椅玻璃全试遍,小毛病早暴露省麻烦
记忆最深的是那个座椅调节按钮。当初觉得这些功能谁用啊?直到亲戚家的豪华SUV主驾卡死无法移动,每次开关都嘎吱响,还以为自己胖压坏的,其实是线路松脱。所以验收的时候,把所有座椅、靠背、高低升降统统按一遍,再把窗户升降拉到底听声音——正常应该安静平滑,要是哪扇窗户嘎啦啦摩擦声特别刺耳,多半里面导轨脏或者缺润滑油。另外方向盘、中控台保护膜撕完再检查一下皮质有没有划痕或线头露出来,我们小区物业大爷总爱念叨:“买新东西就是要抠仔细!”
空调音响灯光,全测一次防止返工折腾人。我曾经遇到音响喇叭只响左边、不出右声道,当场维修师傅还怪我是音乐软件设置错……最后拆开才发现插头虚焊,这种活见多识广才能提前规避掉麻烦。
合格证必须拿稳,否则挂牌难哭爹喊娘
临走前一定记住把车辆合格证收好(有些地方叫“大绿本”),否则等于啥手续都办不了。今年春天某品牌资金链紧张传闻满天飞,我们市里的几家4S迟迟不给客户合格证,据说银行贷款赎回晚一步,新主只能天天催业务员。一位老司机建议:“钱可以晚给一天,但证件必须当天带走。” 这句话后来被无数人转发成段子,可惜每年还是有人踩坑……
哦对,还有一个冷配置信息:现在不少车型隐藏式雨刷加热、电动尾箱感应这些功能其实都是选配,但实际交付未必都有。不少准新二手卖家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顶配比标配少几个摄像头。所以如果介意这些配置,一定提前确认清楚,否则售后扯皮起来没人认账。“群友自测”里经常冒出这种乌龙故事,总归一句话,多留心少闹心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身边真实案例、小区邻居口述及维修技师经验分享,如需核实请自行甄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