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网上到处流传一个消息,说是电动轻便摩托车要划进非机动车管理了,不用考驾照、不用上蓝牌。
消息传得像真的一样,很多车主都在群里讨论,还有人专门跑去车管所问。
结果呢?交警直接告诉他们,这是假消息,根本没这回事。
不光没有松绑,2025年的政策反而在收紧管理,严禁电轻摩冒充电动自行车。
更关键的是,现在已经到了11月底,马上12月1日就是个大限,很多车主手里的车能不能继续上路都成了问题。
这事儿说来话长,咱们从今年6月那份真实的官方文件说起。
四部门发文到底说了啥硬货
2025年,工信部、公安部、市监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这四个部门联合发了一份重磅文件,名字很长,叫做《关于强化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 加快新产品供应的意见》,文件编号是工信部联消费2025年144号。
这份文件在中国政府网上公开发布,可以查到原文,绝对是真金白银的官方政策,不是什么网传消息。
文件里有一条写得特别明确,公安机关要规范办理电动自行车登记,严格审查相关证明凭证,严禁为电动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办理电动自行车牌证。
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电轻摩就是电轻摩,必须按机动车管理,想拿个绿牌当电动自行车骑?门都没有。
为啥要专门强调这事儿呢?因为过去几年市场上乱象太多了。
很多电轻摩厂家打擦边球,明明车子的功率、速度都超过电动自行车标准,偏偏想办法弄个电动自行车的合格证,让车主挂绿牌上路。
车主呢,也乐得这样,毕竟挂绿牌不用考驾照、不用买交强险,省钱省事儿。
可问题是,这些车跑得比普通电动自行车快多了,重量也重,在非机动车道里窜来窜去,安全隐患特别大。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三亿五千万辆,其中混进去多少电轻摩谁也说不清。
这次四部门发文,就是要把这个口子彻底堵死。
文件还提到另一个关键时间点,2025年8月31日之前按照旧标准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可以销售到11月30日,但12月1日之后,所有销售的车辆都必须符合新国标GB 17761-2024的要求。
这个新国标是2024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的,2025年9月1日开始实施,现在已经执行了快三个月。
新国标跟旧国标比,最大的变化是把车身重量限制从55公斤提高到了63公斤,但这只针对使用铅酸电池的车型,其他技术要求反而更严格了。
比如说,车速一旦超过25公里每小时,电动机必须立即停止输出动力,这个是硬性规定,厂家没法动手脚。
还有电池管理,新国标要求控制器能识别电池电压种类,严禁预留扩展接口和外设托架,就是为了防止车主自己改装。
用于外卖、快递这些经营性活动的电动自行车,还必须装北斗模块,而且得安装在不易损坏的固定部件里,具备防拆卸、防篡改功能。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电动自行车和电轻摩的界限画得清清楚楚,想混过关基本不可能了。
电轻摩和电动自行车到底差在哪
很多人骑了好几年电动车,还没搞明白自己骑的到底是电动自行车还是电轻摩。
这不怪大家,因为外观上看着差不多,都是两个轮子、都有电池,不仔细研究参数根本分不出来。
但实际上,这两种车从技术标准到管理要求,差别大着呢。
先说电动自行车,按照新国标GB 17761-2024的规定,必须满足四个硬指标。
第一是车速,最高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每小时,而且一旦车速达到25公里,电机就得自动断电,靠人力踩踏才能继续前进。
第二是功率,电机额定连续输出功率不能超过400瓦,这个功率骑平路没问题,但要是碰到上坡或者载重,动力就明显不足了。
第三是重量,整车质量不能超过55公斤,如果用的是铅酸电池,可以放宽到63公斤,但用锂电池的话还是55公斤封顶。
第四是电压,蓄电池标称电压不能超过48伏特,这个限制主要是为了安全,电压太高容易出事故。
除了这些硬指标,电动自行车还得有脚踏骑行功能,虽然很多人买了车从来不踩,但这个功能必须有,不然不符合国标。
再看电轻摩,这是电动轻便摩托车的简称,属于机动车的一种。
技术标准上,电轻摩的最高设计车速不能超过50公里每小时,电机功率不能超过4千瓦,但没有重量限制,可以超过55公斤甚至更重。
从数字上看,电轻摩的时速是电动自行车的两倍,功率是十倍,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实际骑行中,电轻摩加速更快、爬坡更有力、续航也更长,用起来确实比电动自行车爽。
但代价就是必须按机动车管理,车主得考F照,车辆得上蓝底白字的机动车号牌,每年还得买交强险。
上路的时候,电轻摩必须走机动车道,不能走非机动车道,违规的话交警查到直接扣车罚款。
还有一点很重要,电轻摩和电动自行车的牌照颜色完全不同。
电动自行车挂的是绿底白字的牌照,属于非机动车标识,路上一眼就能认出来。
电轻摩挂的是蓝底白字的牌照,跟普通摩托车一样,这是机动车的身份证明。
如果电轻摩挂了绿牌,或者压根没牌照就上路,那就是违法行为,被交警逮到不光要罚款,还可能扣车扣分。
所以说,这两种车看着像,但法律身份完全不同,千万不能混为一谈。
现在四部门专门发文强调严禁混淆,就是因为过去太多人钻空子,市场秩序已经乱套了。
有些车主明明骑的是电轻摩,速度能跑到四五十公里,却挂着绿牌在非机动车道里横冲直撞,跟真正的电动自行车抢道,险象环生。
还有些厂家更离谱,把电轻摩稍微改改参数,弄个假的电动自行车合格证,蒙混过关办绿牌,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这次政策收紧,就是要把这些乱象一刀切掉,让该走机动车道的走机动车道,该挂蓝牌的挂蓝牌,不能再浑水摸鱼。
车主面临的4大真实影响
政策一收紧,最直接受影响的就是那些已经买了电轻摩但没按规矩来的车主。
咱们不说虚的,就讲四个实打实的影响,每一个都跟钱包和安全挂钩。
第一个影响是必须考驾照了。
如果你骑的是电轻摩,按照交通法规,必须持有F照、E照或者D照才能合法上路。
F照是轻便摩托车驾照,只能开电轻摩这一种车,E照可以开电轻摩和电摩,D照更高级,可以开所有两轮和三轮摩托车。
考这些驾照得去驾校报名,交培训费、考科目一到科目四,整个流程下来少说也得一两个月,费用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
对于那些原本想着挂绿牌省事儿的车主来说,这笔开销和时间成本是躲不掉的。
公安部从2025年1月1日起已经把D照和E照的申请年龄上限从60岁放宽到70岁,算是给了点政策优惠,但该考的还是得考。
第二个影响是必须上机动车牌照。
电轻摩不能再挂绿牌了,必须去车管所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领取蓝底白字的号牌。
办牌照需要提供车辆合格证、购车发票、本人身份证,还得给车辆拍照、录入信息。
虽然现在摩托车注册登记已经实现全国一证通办,不需要居住证明,但流程还是比电动自行车复杂得多。
而且挂了机动车牌照,就意味着进入了交通违法记分系统,闯红灯、逆行、超速这些行为都会被记录,累计扣分到一定程度驾照会被吊销。
第三个影响是必须买交强险。
机动车上路必须购买交强险,这是强制规定,不买就是违法。
电轻摩的交强险一年大概几百块钱,虽然不算特别贵,但对于外卖员、快递员这种靠车吃饭的群体来说,又是一笔固定开支。
相比之下,电动自行车不需要买交强险,顶多自愿买个第三方责任险,费用低很多。
这一来一去,电轻摩的使用成本明显高于电动自行车。
第四个影响是通行规则变了。
电轻摩必须在机动车道行驶,不能走非机动车道,更不能走人行道。
在城市里,机动车道往往比较拥堵,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堵车堵得一塌糊涂。
而非机动车道相对畅通,有时候骑电动自行车反而比开车快。
电轻摩被限制在机动车道,通行效率可能会下降,这对于跑外卖、送快递这些讲究时间的职业来说,是个不小的麻烦。
还有一点,很多城市对摩托车有禁限行规定,某些路段、某些时间段禁止摩托车通行。
电轻摩虽然是电动的,但法律身份是机动车,也要遵守这些禁限行规定。
如果之前挂绿牌可以随便走,现在挂了蓝牌就得绕路,这对车主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不便。
这四大影响加起来,意味着电轻摩的使用门槛和成本都在提高。
当然,政策这么规定不是为了为难车主,而是为了安全和秩序。
电轻摩本来就是机动车,性能摆在那儿,让它按机动车管理是合情合理的。
过去那种挂绿牌钻空子的做法,看似省钱省事,实际上埋下了巨大隐患。
一旦出了事故,保险理赔都成问题,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有人担心松绑会变放羊?这些疑问咋看
政策收紧之后,网上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觉得这是好事,早就该严管了,路上那些挂绿牌飞奔的电轻摩太危险,必须治理。
另一种声音则抱怨政策太严,说老百姓骑个车上班买菜,搞这么复杂干啥,增加负担。
咱们从旁观者角度来看,这两种声音都有道理,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松或紧,而在于规矩得守。
先说第一个疑问,有人问,是不是以后电轻摩就不能骑了?
这个理解是错的,电轻摩当然能骑,只要你有驾照、车辆有牌照、买了保险,按机动车的规矩来,想骑就骑,没人拦着。
政策打击的是那些违规挂绿牌、无证驾驶、不买保险的行为,不是禁止电轻摩上路。
你要是觉得考驾照麻烦、上牌麻烦,那就别买电轻摩,改买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照样能满足日常通勤需求。
第二个疑问,12月1日之后买不到旧国标的电动自行车怎么办?
这个不用担心,新国标车型早就上市了。
截至今年11月初,已经有99家企业的468个车型拿到了新国标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可以正常生产销售。
市场上选择很多,价格也不贵,从一千多到三四千都有,完全能买到合适的车。
而且新国标车在安全性上比旧国标强太多,电池防火性能更好、刹车更灵敏、车架更结实,买新车其实更划算。
第三个疑问,已经买了旧国标车的怎么办,会不会被强制报废?
这个大家放心,政策只针对生产和销售环节,不针对已经购买的车辆。
你要是去年或者今年上半年买的旧国标电动自行车,只要当时办了牌照,现在照样能骑,不会被强制淘汰。
不过各地政府正在推以旧换新政策,鼓励车主把旧车换成新国标车。
比如深圳市规定,2025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期间,个人消费者拿旧电动自行车去置换,买新车价格在1500元以上的,政府一次性补贴500元。
其他城市也有类似政策,具体得看当地公告。
第四个疑问,外卖小哥、快递员怎么办,他们很多人骑的都是电轻摩。
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外卖快递行业对车辆性能要求比较高,电动自行车时速25公里可能不够用。
但解决办法也有,要么企业统一给员工配车、办驾照、买保险,把合规成本摊到运营成本里。
要么骑手自己考个F照,把车辆手续办齐,该花的钱花,该走的流程走。
说到底,不能为了省钱省事就违法上路,出了事故谁也担不起责任。
还有人问,厂家会不会趁机涨价,新国标车是不是更贵?
从市场情况看,新国标车的价格跟旧国标差不多,因为技术升级主要集中在安全配置上,成本增加不多。
而且现在竞争激烈,厂家为了抢市场,价格反而在往下走。
消费者大可货比三家,不用担心被宰。
最后一个疑问,政策会不会再变,以后又放松了?
这个谁也说不准,但从目前趋势看,电动车管理只会越来越严,不可能走回头路。
原因很简单,电动车保有量太大了,三亿多辆车每天在路上跑,不严管根本控制不住。
而且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电动车电池起火、充电爆炸的事故时有发生,安全问题摆在那儿,必须用更高的标准来规范。
结语 电轻摩降级管理是真是假 车主该咋办
说了这么多,结论其实很清楚,网传的电轻摩划为非机动车管理是假消息,2025年的真实政策恰恰相反,要求严格区分电轻摩和电动自行车,严禁混淆。
四部门6月4日发的那份文件白纸黑字写着,公安机关严禁为电轻摩办理电动自行车牌证。
这意味着电轻摩必须老老实实按机动车管理,考驾照、上蓝牌、买保险,一样都不能少。
对车主来说,与其纠结政策是松是紧,不如搞清楚自己的车到底属于哪一类,然后按规矩办事。
如果你骑的是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25公里、功率400瓦以内、重量不超标,那就去办绿牌,挂好牌照戴好头盔,走非机动车道,啥事儿没有。
如果你骑的是电轻摩,时速能到四五十公里、功率几千瓦,那就别想着挂绿牌蒙混过关了,赶紧去考F照、办蓝牌、买交强险,按机动车标准来,否则早晚要出事。
现在距离12月1日只剩几天了,这是新国标在销售环节全面实施的大限。
12月1日之后,市场上只能卖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旧国标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想买新车的人来说,抓紧时间去看看新国标车型,选一辆安全靠谱的,别图便宜买了不合格的车,到时候上不了牌照后悔都来不及。
对于已经有车的人来说,检查一下自己的车辆手续是否齐全,驾照、牌照、保险该有的都有,别等交警查到才想起来补办。
路是大家的,安全也是大家的,政策严一点未必是坏事,起码能让道路秩序好一些,事故少一些。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干啥就干啥,而是在规则之内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