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凭245公里纯电续航,就能说新款汉DM-i性价比高?这事儿得细说。
我一个在4S店干了7年的老销售小伙伴,刚给我打电话抱怨:你说这车,15.98万起就能买到245公里的纯电续航,说实话,平时市区用绝对够了,但问题是,我手上的库存旧款,纯电续航才180公里,卖都卖不出去。他说得有些急,毕竟厂家的升级动作快得让库存成了烫手山芋。
245公里纯电续航,听起来挺香,但咱得把它放到市场里比比。像广汽传祺的增程纯电版,纯电能跑到450公里,基本能净电通勤三天不用充电,再加上价格差不多,消费者心里自然有数。别说消费者了,我自己刚才翻了下2019年到2023年这五年间的笔记,发现各家电池容量和续航提升的节奏是不一样的。比亚迪前几年一直押宝混动技术,电池容量小,是为了降低成本和车重,这点我以前还很看好,觉得挺智慧。可是现在看来,那换电池、换战略的速度没跟上市场节奏。
实话说,245公里纯电续航这块大电池,看起来像是半斤八两:成本虽不是翻倍,但至少得增加15%-20%的电池容量,电池组一拉大,整车重量立刻上来了,整车架构不变,影响操控和舒适性,供应链压力也增大。供应链这块更是复杂,你可以想象,电池就像你家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锅太大了,火候控制失衡,炒菜质量不一定更好。研发团队后面要重新调校,供应商也得重新拉线,供应链成本、交期,整个链条都可能卡住。这个过程坑不少。
我说这话有点大,其实前面也想多给比亚迪点赞,毕竟咱不是小作坊,迈出这一步还得鼓掌。但研究下来发现,大电池这事儿比想象复杂多了,尤其在混动架构下,纯电续航提升就像是拆东墙补西墙,得权衡电池能带来的续航提升和整车性能下降之间的平衡。对了,我有个老车主跟我唠叨,问新款汉DM-i升级了纯电续航,自己买的旧版怎么办?他说:看着人家新款都上大电池,我换车那信心全没了。十几万买个旧款,心里也不踏实,感觉被坑了。
这也让人吐槽一句:比亚迪这步棋走得太晚。金9银10,本来是一年销售高峰,汉系列的贡献应该带来个同比增长的。但2023年9月的数据给打脸:销量没有明显提升,市场份额还被广汽、长城等对手蚕食,这大半就是因为大电池版汉DM-i晚了半年推出导致的节奏错位。反过来也说明了一个事儿,市场变化快,供应链和研发要快,否则就是慢一步,落后十步的节奏。
同价位里,厂家如果没提前布局大电池,确实可能被划出市场。相比之下,江淮的增程版本甚至续航更长,价格也差不多,实操感受上,消费者体验差别明显。江淮在续航方面的表现,实测纯电续航略微领先,省去续航焦虑。这点上,比亚迪上一代车主被迫接受短续航,换车意愿变强,品牌忠诚度确实不好说。
我猜(纯属估算,数据参考有限),比亚迪这批大电池车成本或上升10-12%,而传祺或长安的450公里纯电车型成本可能提升20-25%。所以,比亚迪这次在价格上还能保持15万左右的低位,是很有策略考量的,毕竟价格也是大半数买家的底线。这其中博弈背后的供应链压力,是真的很大,要不是有庞大的体系支撑,根本难以快速调动资源。
顺带说,销售那边的压力也是爆表。一个经销商经理告诉我:我们现在主要得推新款,旧款库存往往要给大幅优惠才卖得掉。很多客户问‘新旧款怎么办’。这话里有明显信息,老用户换新车的节奏提前了,可是厂商的老车补贴还是跟不太上,把用户留住难度不小。
我说的这些,其实还没涉及渠道端的博弈问题。厂家推广新款车时,原有渠道库存压力会导致经销商不愿意疯狂去推新车,而消费者对新款电池容量升级的认知又急需强化,两个环节要对上,咱们这短续航、长续航逻辑才能成气候。渠道心理其实是个看不见的战场,谁掌握了客户心智,谁就可能吃到最大份额。
顺便问问你们——你觉得这样以旧换新,厂商能平衡好用户信任和供应链压力吗?我倒觉得,每次升级带来的用户焦虑,是教训也是机会——靠大电池闯市场,真的能长久吗,还是过个阵痛周期再降价,用户最终会接受?
最后说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比亚迪电池早期容量差异,其实国产央企供货和民营企业供货的偏差就不小,这直接影响成本和稳定性,这部分在升级上肯定是个关键瓶颈。厂里要均衡两边供应商,一旦大电池需求猛增,不仅工厂排产紧张,电芯的性能与安全验证周期也拉长。你说这,对于追求速度的国内市场来说,何尝不是一个大难题?
(这段先按下不表)
讲真,15.98万买个纯电续航245公里的汉DM-i,咱们到底是高兴它终于舍得上大电池,还是有点替没提前升级的老款用户憋屈?这款车后续销量和二手保值怎么走,时间会告诉我们。你怎么看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