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举办汽车设计论坛,进博会首次设立,专家探讨CMF创新

一只鞋踩在展馆地毯上,发出轻微的咯吱声。

嘉定的十一月天,空气里浮着新材料混合咖啡的气味。

会场高悬的灯光下,有人正用手指摩挲一块据说能回收再生的“未来座椅”面料,嘴角微微翘起,仿佛用触觉在对抗人类的惯性怀疑。

展台上三维编织的样品、废弃陶瓷做的内饰、全链路环保纤维……这些词既像魔法咒语,也像——说得难听点——新一轮营销的包装纸。

嘉定举办汽车设计论坛,进博会首次设立,专家探讨CMF创新-有驾

旁边的大屏幕正好轮到“从交通工具到移动的家”的PPT,几个西装整齐的男士点头,仿佛谁走神了,汽车行业的明天就要被他们遗漏掉。

有趣的是,在这样的场合里,冲突总是悄无声息的。

环保再生,智能座舱,用户情感体验,国际化表达……每个词都像一块拼图,拼完后,却总有一块似乎永远找不到合适的位置。

CMF(色彩、材料与表面处理),一个一夜之间变得高大上的行业术语,今天成了所有设计师和材料工程师的通关密语。

进博会第一次开设这么细分的专业论坛,很多人像参加侦查推演一样,把目光投向了这场“汽车变革”的新战场。

论坛的主题叫“新时代,共享未来”。

主办方显然希望用这句话做一个漂亮的封面,但习惯了刑侦笔记的我,总觉得封面和内容之间,总有被忽略的案发细节。

先理一理案件经过。

11月8日,第二届未来汽车设计与CMF产业论坛,在第八届进博会2.1场馆亮相。

这是进博会第一次把汽车设计和CMF产业捆绑,搬到新闻聚光灯下。

一帮设计师、企业高管、材料专家、学院派学者齐聚一堂,看上去像一场跨界圆桌,实则每个人手里都攥着自家品牌和技术的案底。

主题演讲环节,智己汽车创意设计中心的许邓韬抛出一个新议题:汽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移动的家”。

一语道破,行业风向已然转弯。

用户的需求变得隐形又挑剔,空间的归属感、触觉的幸福值、甚至气味的清爽程度,都成了设计师们拼命捕捉的证据点。

设计师们不再满足于“好看”,而要让材料和色彩成为用户心理的“润滑剂”,让每一段出行都像一次被包裹的温柔体验。

圆桌环节更加热闹。

从中国美院到梅赛德斯-奔驰、奥迪、小鹏、上汽大众,各路高手讨论“CMF如何助力中国汽车出海”“材料如何从溶剂型变成全水性或生物基”,俨然一场行业推理大赛。

林喆代表材料行业发言,强调环保和可持续的转型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通关密钥。

嘉定举办汽车设计论坛,进博会首次设立,专家探讨CMF创新-有驾

科美CMF创研中心则摆出自家3D编织、陶瓷废弃物再生成内饰、环保纤维全链路等研发证据,力图证明自己不止站在口号层面。

一层层线索拼凑下来,表面逻辑成立:设计创新、绿色材料,是汽车产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上海国际汽车城则以“设计赋能智慧出行”做主轴,178家企业成了生态链上的“嫌疑人”,谁能做出最优解,看似只差最后一份案例佐证。

案情理清了,接下来谈谈我的推论。

CMF今天成了香饽饽,原因之一是汽车行业的“红海”太深,任何微小差异都被放大成品牌生死线。

另一方面,环保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传统材料工艺变成了“过时证据”,必须用更绿色、更科技的方案重新包装。

这里面有理性判断,也有被市场裹挟的无奈。

“移动生活空间”的说法,听起来很浪漫,实际上是一场关于空间归属和情感价值的心理战。

毕竟,没有哪个用户会为“溶剂残留”的气味买单,但他们会为“无醛健康座椅”多添一份信任。

不过,CMF真的是汽车创新的银弹吗?

这就像调查一宗案子,不能只看嫌疑人的理由,要看证据链能不能自圆其说。

很多时候,“环保材料”这个词本身就自带争议。

3D编织、再生陶瓷、全链路环保……这些技术听起来前卫,放到量产和大规模市场下,是否真如理想中那般无懈可击?

有多少企业只是把“可持续”写进PPT?

又有多少能保证自己的环保原材料不是“狸猫换太子”?

另一个复杂点在于用户体验与情感共鸣。

所谓“感官幸福感”,其实很难量化,设计师的审美和用户的真实感受之间,往往隔着一层厚厚的心理防线。

品牌讲故事需要情怀,但消费者付钱要看的是产品实打实的质感与安全。

嘉定举办汽车设计论坛,进博会首次设立,专家探讨CMF创新-有驾

CMF可以包装出一个温柔的外壳,但核心竞争力,还得靠背后的技术和服务。

再推一步,行业的“国际化表达”未必就是照搬西方标准。

中国汽车要出海,既不能完全抛弃本土审美,也不能一味追逐潮流。

CMF设计如果只是“跟风”,恐怕很快就会变成无根之草。

材料创新如果只是“低碳”数字游戏,最终只会增加审查的漏洞。

徐婷婷谈到国际舞台上的生态协同,说得漂亮,但打铁还需自身硬,靠PPT里的创新撑不住全球市场的竞争。

写到这里,忍不住反思:我们是不是太容易被新名词洗脑?

“环保材料”“智能座舱”“情感体验”……这些词听起来像法医报告里的专业术语,实际上很多时候只是新一轮商业话术。

作为一名职业“证据控”,我对一切表面风光都持存疑态度。

行业的潮水退去,哪些企业是真的裸泳,只有市场和时间能给出确凿的答案。

当然,现场也不是没有温度。

看到一位苦熬数年的工程师,在自家废弃陶瓷样品前讲解工艺时的专注神情,我还是感受到了点技术人的浪漫。

只是,这种浪漫最终能不能被市场买单,谁也说不准。

行业论坛上的热闹,到底是新希望,还是旧套路的重演?

这就像查案时碰到的“惯犯”,要么改头换面东山再起,要么被新的证据彻底钉在过去。

如果把CMF当成汽车产业的转折点,那这场转折的质量,恐怕要交给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位消费者去检验。

未来出行的美好生活,能否用可持续材料和智能设计拼出来?

还是说,最终决定一辆车命运的,依然是那只踩在地毯上、发着咯吱声的鞋——代表着最普通用户的日常体验?

这不是一句“新时代共享未来”能回答的逻辑题。

每一个行业新名词的背后,都藏着无数尚未解答的案卷。

如果你是汽车行业的当事人,下一个证据,会不会就落在你的掌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