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天津港,一辆辆贴着“二手车出口”标识的崭新SUV正排队等待装船。海关人员掀开引擎盖,里程表显示的数字却让人皱眉——这些所谓的“二手车”,轮胎胎毛未损,座椅塑料膜都未撕,行驶里程竟不足50公里。这一幕正是2023年中国二手车出口狂飙突进下的荒诞注脚。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二手车出口量同比激增300%,深圳、天津等口岸频频查获“零公里二手车”违规出口案例。商务部最新通知中“距注册登记不满180天需提交《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的规定,恰如一剂退烧针,直指行业高烧不退的病灶。那些将新车伪报成二手车出口的套利者们,终于迎来了合规化转型的倒计时。
政策收紧的背后,是出口秩序与产业声誉的双重考量。日本二手车出口管理体系要求车辆必须提供“使用年限证明”,德国则强制出口商备案维修网络。相比之下,我国此前仅需转让登记即可获得出口许可的宽松政策,让部分企业钻了空子——将滞销新车国内上牌后立即转手出口,既规避了新车出口关税,又赚取了二手车退税补贴。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把戏,正在透支中国制造的国际信誉。
180天登记期限的设置堪称精准狙击。汽车行业惯例中,6个月正是区分“准新车”与“二手车”的关键分水岭。配合需生产企业盖章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相当于给每辆出口车辆装上“追踪器”。通知明确要求文件需包含海外服务网点信息,这意味着车企再不能“一卖了之”,必须建立完整的海外售后体系。对于某些连国内4S店都尚未健全的新势力车企而言,这道门槛远比时间限制更具杀伤力。
深圳海关近期披露的典型案例显示,某出口企业申报的“使用2年二手车”,实际距初次上牌仅23天,车内还放着未拆封的随车工具包。类似案件在宁波、霍尔果斯等口岸均有查获,暴露出行业“洗单”的通用套路:先在自贸试验区注册壳公司完成车辆过户,再利用“二手车出口试点企业”资质获取退税。四部门新规中“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的条款,正是针对这类空壳公司的七寸。
政策过渡期安排同样耐人寻味。对已办理转让登记的车辆允许有序出口,既避免“一刀切”造成企业损失,又给真实二手车留出消化库存的窗口期。但2026年1月1日这个截止日期绝非随意设定——恰逢我国加入RCEP后汽车关税减免的关键阶段。届时双重监管之下,那些指望继续玩“新车贴牌”游戏的企业,终将面对许可证审批与关税优惠的双重闸门。
从全球视野看,这道政策防火墙来得正是时候。俄罗斯、中东等中国二手车主要进口国,已多次反馈“新车当二手车卖”导致的售后纠纷。日本二手车出口协会的统计显示,车龄3年以上的车辆才是国际市场主流需求。中国车企若真想在国际二手车市场分杯羹,或许该学学丰田在阿联酋的作法: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维修配件中心,而非继续沉迷于政策套利的数字游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