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全球汽车市场的目光再次聚焦东方,日本汽车板块在一片欢腾中迎来爆发式增长。
从斯巴鲁的狂飙17.82%,到马自达的17.75%,再到丰田汽车稳健攀升14.78%,乃至本田、三菱、日产和雅马哈发动机等一众老牌劲旅的全线飘红,这不仅仅是一组令人咋舌的数字,更是一次对全球汽车产业未来格局的深度预演。
表面上看,这波涨势直接源于日本与美国之间达成的最新贸易协议——汽车关税从高悬的25%骤降至15%,且不设配额,为日本车企在美国这一关键市场铺平了道路。
然而,这背后更深层的逻辑,是日本汽车业在面对全球日益复杂的关税壁垒和市场竞争时,所展现出的那份老练与务实。
过去几年,面对欧洲、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猛烈攻势,以及美国“电动优先”的政策导向,在特斯拉、比亚迪等新锐面前,日本车企似乎一度被认为步履迟缓,在纯电动赛道上已经明显的落后于时代。
但今年以来忽然升温的关税博弈,却成了他们在被动挨打状态下,寻找一个全新的生存与发展哲学的契机:即在关税战已经成为常态的当下,竞争的焦点不再是谁能做到“最好”,而是谁能在“没那么惨”的境遇中,依旧“赢过对手”。
这份新的竞争逻辑,首先体现在对多元动力路线的坚守与深耕。
当许多国家和车企将所有宝押在纯电动技术上时,日本车企从未放弃对混合动力(Hybrid)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投入。
事实证明,在全球充电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消费者购车成本敏感度提升,以及各地排放法规日趋复杂(而非简单粗暴地“禁燃”)的背景下,高效、节能且具备更低使用门槛的混合动力车型,在全球市场依然拥有巨大的生命力,尤其是美国“大美丽法案”取缔了对电动车的补贴,无疑对保守的日本车企有利。
本次关税的下调,无疑赋予了日本车企在传统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领域更强大的价格竞争力,尤其是在对价格敏感、且对纯电接受度仍需培养的市场。
其次,是供应链韧性与区域化布局的战略考量。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频发,使得过去高度全球化的汽车供应链变得脆弱。
日本车企凭借其长期在全球各地建立的生产基地和供应商网络,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此次与美国的贸易协定,更是进一步巩固了其北美市场的生产和销售优势。
这种多点布局、分散风险的策略,确保了即使在某个市场遭遇贸易壁垒,也能迅速调整生产和销售重心,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和风险。
这与一些将大部分产能集中在单一区域,或过度依赖特定国家供应链的竞争对手(比如中国车企),形成了鲜明对比。
再者,是成本控制与精益制造的极致追求。
日本汽车业向来以精益生产和高品质著称。在关税增加导致成本普遍上涨的今天,谁能更好地控制制造成本,谁就能在价格战中占据优势。
反观全球其他主要的汽车制造商,无论是追求极致电动化的美国新势力,还是依赖规模和成本优势的中国品牌,都在不同程度上被这场“关税战”所牵制。
韩国车企在北美市场也同样面临着电动车补贴政策挑战;中国车企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则持续受到潜在关税威胁的阴影笼罩;
欧洲本土品牌虽然在电动化转型上投入巨大,但其高昂的生产成本和对特定市场的依赖,也使其在全球竞争中面临新的压力。
对于它们而言,“只要没之前那么惨,还有赢过对手就好”的心态,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
因此,今天日本汽车股的狂涨,绝不仅仅是短暂的利好刺激。它或许标志着全球汽车竞争格局正在进入一个多极化、实用主义至上、且贸易壁垒成为常态的新阶段。
纯电动汽车无疑是未来方向,但“极致性价比”并非唯一竞争路径,通往未来的道路并非坦途,充满了地缘政治、经济周期和消费者偏好的不确定性。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务实的技术路线、分散的全球布局以及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将展现出独特的韧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