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成最贵快消品?从买房到换车,我们被什么推着走

汽车成最贵快消品?从买房到换车,我们被什么推着走

最近刷到问界M6要上市的消息,同事老周盯着海报直叹气:“刚攒够首付买了房,这又来个‘电子大件’勾着钱包。以前觉得几十万买房肉疼,好歹那是能住几十年的窝;现在倒好,同样的钱砸车上,开个七八年就显旧,有些人换得比换手机还勤。”这话听着扎心,可细想还真戳中了当下不少人的生活轨迹。

汽车成最贵快消品?从买房到换车,我们被什么推着走-有驾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去年有个数据,国内私家车平均置换周期已经从十年前的12年缩短到7-8年,豪华品牌更短,有些车主3年就想着换新款。这哪是买车?分明是给生活添了个“高级电子耗材”——用着用着就过时,不用又怕落后。

我有位开公司的大哥,2018年买的BBA中大型SUV,当时落地80多万,逢人就夸“这车能开十年”。结果去年秋天突然换了辆新势力纯电,我问咋这么急,他苦笑:“客户坐我车,人家新提的智能座舱能语音控制所有功能,我这车机还卡成老年机,谈生意都少了几分底气。”你看,技术迭代像赶趟儿,车企每年推新车型,配置往上堆,智能驾驶、车联网功能月月有升级,车主稍不留神就成了“老款”。

这事儿搁二十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候家里有台桑塔纳能炫耀半条街,开十年都不舍得大修。现在呢?房子是“资产”,车反倒成了“消费品”。我问过做二手车评估的朋友,五年车龄的普通家用车,残值基本只剩原价30%-40%,跑滴滴的更惨,三年折半都算好的。可就算知道亏,该换还是得换——不是因为旧车不能开,是新车的“诱惑”实在多。

有人说这是车企的套路。这话不假。新能源赛道卷得凶,车企为了抢市场,每年至少推1-2次改款,外观小变、内饰大改、智能系统升级,老车主刚提车就发现“新款多了L2+辅助驾驶”。传统燃油车也不示弱,从涡轮增压到混动,从机械仪表到全液晶,技术更新快得让人跟不上。更别说营销手段,什么“年轻人的第一台性能车”“家庭出行的终极解决方案”,把车和身份、品质、面子全绑一块儿,谁能不心动?

可光怪车企也不公平。我们自己也在变。年轻时为买房拼尽全力,觉得“有房才有家”;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跟着涨。周末想带家人去露营,旧车后备厢塞不下帐篷和烧烤架;孩子吵着要坐“会唱歌的座椅”,老车的手动调节空调显得太寒酸。这些细碎的需求,推着我们把换车提上日程。

更有意思的是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前聊车,大家比谁开得久、保养省;现在见面第一句常是“你那车啥时候换新款?”“我这车机又升级了自动泊车。”车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成了生活圈层的标签。就像我妈跳广场舞的老姐妹,最近都在聊“谁家儿子换了电车,充电方便还能在家洗澡”,车成了茶余饭后的新谈资。

汽车成最贵快消品?从买房到换车,我们被什么推着走-有驾

我们到底是在买车,还是在为“更好的生活”买单?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车企造更好的车,我们追求更舒适的生活,本无可厚非。只是得留个心眼——别被“新款焦虑”牵着鼻子走。车是工具,人是主人,开着顺手、用着舒服,比追着配置跑更重要。

就像老周最后说的:“下次换车,我得先列张需求单,少听销售忽悠,多想想自家真需要啥。”这话实在。毕竟,钱是自己攒的,日子是自己过的,别让“最贵快消品”的标签,盖过了生活的本真。

经典语句:

“我们总以为在追赶潮流,其实是潮流在定义我们的需求。”——《消费社会》鲍德里亚

内容调用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3年中国汽车置换市场研究报告》、乘联会年度销量数据分析、二手车平台残值评估白皮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