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买车,总会瞅一眼安全配置。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汽车碰撞测试为什么总是得浪费一辆崭新的车,还非得摔打得稀巴烂?车企心疼车吗?心疼,但他们最心疼的,其实是“假人”——对,就是那种安安静静坐在车里、撞了也不带喊一声的碰撞测试假人。你可别以为那玩意儿和商场玻璃柜里摆的塑料模特差不多,其实那家伙才是全场最金贵的存在。
咱们想一想,为啥一个不会哭不会闹的假人要卖到百万甚至上千万?你说材料贵?再贵能有金子贵?你说工艺复杂?比航天火箭复杂?况且,这假人外头光秃秃的,里头也没啥会动弹的小机关。可它就是能这么贵!这到底图啥?是不是哪儿有点猫腻?
其实啊,贵的不是它外表,而是它的“灵魂”和数据。每个假人体内藏着上百个传感器,个顶个都是高科技。你想想,普通人挨了一下,最多哇哇大叫、捂个脑袋;可假人能给你精确报上,头撞到了几毫米、颈椎受了多大力、胸腔压了多少牛顿,还能告诉你,真要再撞一下,肋骨就该断了、脑震荡就要发生了。它比你自己都清楚你哪儿脆弱。
这就不怪它贵了。光是加速度传感器、受力传感器、运动轨迹捕捉器,光装上去还不行,你得让它们准确无误地反应跟人一模一样的动作和受伤程度。“造这假人”,是要靠着工程力学、材料学、仿生医学一块玩的。医生学人骨骼怎么成型,力学家琢磨人被撞时怎么变形,材料专家调配出能像肉皮一样有弹性的外壳,就连连接胆大的汽车厂子都得顺着他们的指导来。
可你光有科学还不够。难题在于,你得知道“人被撞碎了会咋样”!这就得有大量的真人数据。而这个数据积累,最早是谁在做?不是我们,是美国。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人家用捐献遗体反复实验。甚至用猪来模拟人类撞击(听起来有点瘆人,可科学就是这么来的)。这么多年下来,形成了厚厚一摞、极其细致的人体碰撞数据,成了假人制造的“底子”。
可是我们中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琢磨这事。数据差着三十年,底子薄,好多环节没法比。别小瞧这三十年,光是肋骨构造、韧带弹性、脖颈受损概率,这么多年积累的数据,直接决定了“假人”能不能像“真人”挨撞一样真实反馈。如果没有这些,你做出的假人就是一具外壳,碰了白碰,测不出真东西。
有朋友说,那既然全球就这点汽车品牌,卖不了几个假人,价格贵点不正常吗?更扎心的还在后头。这个产品全球客户屈指可数,最牛的美国Humanetics垄断了七成市场,一年就卖二百来个假人,很多工序还靠手工,量上不去,价格还能便宜?
可问题来了,大伙想没想过,这假人都做成外国人标准,可咱中国人的身体,和他们一样吗?显然不一样。我们骨架体型、肋骨密度、脂肪分布都和欧美人有区别。有实验表明,中国人的肋骨密度更低,也就是说同样受撞击,咱骨头更可能骨折。你要是用欧美标准去测中国人的车,五星安全未必真安全!这可不是在闹着玩,而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安危。
再深想一层,汽车安全标准,凭什么老要看外国人设的尺子?这几年中国汽车猛,一年能卖上千万辆,你说关键的碰撞测试都拿别人标准来测,那安全啥时候能真为中国人量身定制?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是公平问题。我们能不能让中国人用自己标准制造出来的更适合我们的车?咱们不能永远用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吧?
好在转机来了。近几年,国家和一些有心的汽车公司开始下力气干这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搞生理数据库,蒐集中国人骨骼、肌肉、体重、身高等数据。比亚迪、蔚来、吉利这些品牌也在研究中国人专属的假人,还研究怎么让座椅、安全带、安全气囊更适合中国人身材。国内有些团队直接用计算机仿真,虚拟人体系统做测试,争取把成本压下来、把测试数据数量提上去。
但你得承认,我们起步晚,传感器的敏感度、仿生皮肤的还原度、人体损伤的积累数据,眼下还得追。别看新势力喊着智能驾驶、硬件一流,可在这些普通人不怎么看得见的地方,其实还差一截。可也别灰心,这事只要坚持下去,一定是螺旋上升,慢慢就追上来了。技术壁垒、专利封锁——对中国车企来说,没有打不破的墙,就看你敢不敢下本钱、耐不耐得住寂寞。
绕这么大圈子,回头再说这百万、千万级的假人到底值不值。你从表面看它不过一塑料壳子,但里面装满的,是全世界工程师、科学家几十年几代人沉淀下来的经验和门槛。一个“五星安全”车标背后,是数不清的测试车辆、无数次模拟人命的假人,以及几十年挂在嘴边的安全理念。钱多不多是一回事,生命值钱,安全无价。就这么简单。
换句话说,这个不会哭的假人,天天在冰冷实验室里被撞得七荤八素,但你每次安全下车,都是他替你试过生死线。一想到这,谁还会觉得假人太贵?这可不是买个塑料人关上灯就不用管了,这是每一辆车后座的“隐形守护神”。
最后抛个问题留给大家:你觉得未来的中国车,什么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安全”?是吸能区硬一点,是座椅加个安全气囊?还是说,能用“中国标准”的假人和数据,把每一次碰撞结果都变成保护中国人自己的标准?要是你能选,你选哪一个?
可能这些改变不会一夜之间完成,但万事都是一步步来的。说到底,我们能坐在更安全的车里,不仅是因为假人贵本身,更是因为背后那一大摞复杂数据、精密传感和为了一次次碰撞所凝结出来的技术积累。而我们的汽车工业,正是在这些看起来冷冰冰、实则温暖人心的“看不见的地方”,慢慢地、坚实地一点点强大起来。你看到了吗?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