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是不是也感觉,身边开绿色牌照新能源车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以前买车,大家聊的都是德系日系,现在聚在一起,话题总绕不开哪个牌子的电车续航实在,哪个牌子的混动开起来省油。
要是你还觉得新能源车是靠政策扶持才活下来的“温室花朵”,那看完今年6月份刚出炉的这份汽车销量报告,可能真得刷新一下自己的认知了。
这已经不是什么未来的趋势,而是已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咱们先从那个最引人注目的大块头说起,就是比亚迪。
这家车企今年上半年的表现,用“惊人”两个字来形容都显得有点保守。
就在刚刚过去的半年里,比亚迪总共卖掉了214.6万辆车。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我们换个说法,这相当于平均每个月卖出超过35万辆,每天卖出一万多台。
这个体量,放在全球汽车市场都是数一数二的。
更关键的是,在这么大的基数上,它居然还能比去年同期增长33%,这说明它的发展势头一点没减,反而在加速。
再具体到6月份这一个月,比亚迪单月就卖了38.26万台新能源车。
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解答了很多人心里的一个疑问:到底该买纯电车还是混动车?
比亚迪用销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我全都要”。
在6月份的销量里,纯电动车卖了超过20.69万辆,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也卖了17.07万辆。
你看,两条路走得都非常稳当。
纯电车满足了那些在城市里通勤、家里有充电桩、追求安静和提速快感的消费者。
而它的混动技术,特别是DM-i系列,更是打动了另一大批人,他们可能经常要跑长途,担心在高速上找不到充电桩,或者家里安装充电桩不方便。
这种车平时在城里可以用电,成本很低,出门远行又能加油,完全没有里程焦虑。
可以说,比亚迪把消费者的心思摸得透透的,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用车需求,它总有一款车能适合你。
这种不搞“二选一”,而是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做法,显然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如果说在国内卖得好是意料之中,那比亚e迪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就真的可以说是扬眉吐气了。
6月份,它在国外一个月就卖了将近9万台车。
这是什么概念?
去年一整年,比亚迪在海外的总销量也才十几万台,现在一个月就完成了去年全年销量的一大半还多。
这说明,比亚迪已经不再是只靠国内市场了,它的车子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到了欧洲、东南亚、南美洲的大街小巷。
以前我们总说国产车是“窝里横”,现在这个说法可以彻底扔进垃圾桶了。
当德国人、泰国人、巴西人也开始排队购买中国的电动车时,这代表的是中国制造的品质和技术真正获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
当然,一个健康的市场,不能只有一个领先者。
如果只有比亚迪一个人在前面跑,那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让人欣喜的是,其他中国新能源品牌也在这个6月交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绩单,整个市场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景象。
比如说零跑汽车,这家车企一直走的都是高性价比路线,用实实在在的配置和有竞争力的价格来打动消费者。
6月份,它的交付量同比增长了138%,这个增速非常迅猛,也让它稳稳地站住了新势力品牌的第一梯队。
还有小鹏汽车,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也迎来了强势反弹,6月份的交付量同比大涨了224%。
小鹏一直以来的标签就是“智能化”,它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方面的持续投入,开始慢慢转化为市场的回报。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可能就是新入局的小米了。
一个做手机起家的公司,跑来造车,一开始很多人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但结果呢?
小米SU7一上市就成了爆款,整个第二季度交付了超过两万五千台车。
小米的成功,证明了在今天的汽车市场,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运营能力,同样可以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它的加入,就像往平静的池塘里扔进了一条大鱼,让所有车企都感到了压力,也激发了更多的市场活力。
把这些企业的成绩单放在一起看,我们能发现一个更宏大的事实。
那就是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历史性地突破了55%。
这个数字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
它意味着,现在在中国,每卖出100台新车,就有超过55台是新能源车。
这已经不是“之一”了,而是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那些“新能源车没有补贴就卖不动”的论调,在这样实打实的数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事实证明,当政策补贴逐渐退坡后,市场并没有变冷,反而因为产品力的提升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变得更加火热。
老百姓为什么现在愿意买新能源车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产品真的好用了。
现在的混动车,一箱油跑上千公里是家常便饭,综合油耗比很多以省油著称的日系车还低,而动力却强劲不少。
现在的纯电车,不仅用电成本极低,车里的那块大屏幕、智能语音助手、各种辅助驾驶功能,带来的科技感和便利性,是同价位的燃油车很难比拟的。
当一个新事物不仅环保,而且在日常使用中更省钱、更好开、更智能的时候,人们的选择自然会发生改变。
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建立起来的强大产业链优势。
还拿比亚迪举例,它不仅造车,还自己研发和生产电池。
今年上半年,它生产的电池装机量达到了134.5GWh,这个量级足以支撑近四百万台车的生产。
这种从最核心的电池,到电机、电控,再到整车制造的全方位掌控能力,让它在成本控制和技术迭代上拥有了巨大的优势。
这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持续领先,并且不断拉开与追赶者差距的真正底牌。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场汽车市场的变革,不是偶然,而是一个国家在一条全新赛道上长期布局、厚积薄发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在亲身经历这个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伟大时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