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片红海的今天,各家车企不是在“亏本赚吆喝”,就是在“烧钱抢地盘”。但就在前几天,长城汽车甩出一份财报,让所有人眼前一亮:每卖一辆车能挣1万块,单车收入超过16万。这可比很多白领的月薪还高!有网友调侃:“原来卖车真的能赚钱啊!”
这份成绩单背后藏着什么秘密?当其他车企还在为“卖一辆亏两万”发愁时,长城汽车凭什么能闷声发财?更让人好奇的是,他们的高管最近突然改口说要“冲销量”了——难道赚钱赚够了,要开始打价格战?
一、算盘打得响:卖车真能赚到钱?
翻开长城汽车的财报,一串数字直接打破行业“魔咒”。2024年每辆车收入16.38万元,比去年多赚2.3万;更夸张的是,每辆车净利润高达1.03万元,相当于每天卖出100辆车,就能净赚百万。对比同行,这简直就是“别人家孩子”——比如某头部车企去年卖了400万辆车,利润却只比长城多三倍,相当于单车利润只有长城的四分之一。
赚钱的秘诀藏在两个地方:海外市场和高端车型。去年长城在海外卖了45.41万辆车,几乎占了总销量的四成,这些车不仅卖得贵,利润还比国内高。举个例子,坦克系列越野车在俄罗斯能卖到人民币40万元,比国内贵了将近一半。而在国内,虽然哈弗、欧拉这些平价车型销量下滑,但售价30万以上的魏牌蓝山、坦克700 Hi4-T却卖疯了,直接拉高了整体利润。
不过也有消费者吐槽:“长城现在是不是只盯着有钱人做生意了?”这话还真说中了一半——财报显示,售价20万以上的车型占比从15%暴涨到30%,难怪单车收入蹭蹭涨。但问题来了: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车,怎么越卖越少?
二、急转弯:从“闷声发财”到“要冲销量”
就在大家以为长城要专心走高端路线时,剧情突然反转。3月底的技术论坛上,长城CTO吴会肖公开表态:“今年要在性价比上下功夫!”这话从一家刚赚得盆满钵满的车企嘴里说出来,简直像学霸突然宣布要补课。
背后的压力其实早就有迹可循。虽然去年净利润暴涨80%,但第四季度利润环比大跌32%,扣非净利润更是腰斩。更关键的是,哈弗这个曾经的销量担当,去年卖了70万辆却同比下滑,欧拉更是直接腰斩。有业内人士分析:“坦克系列虽然利润高,但毕竟是小众市场,真要稳住大盘还得靠走量的平民车。”
这波操作让人联想到手机行业的小米——先靠高端机型立住品牌,再回头用性价比机型抢市场。长城或许也在打同样的算盘:最近推出的二代哈弗枭龙MAX,直接把高阶智驾功能下放到15万价位,还喊出“要让老百姓开上智能车”的口号。看来他们终于想通了:光赚富人的钱不够稳,还得抓住基数更大的普通消费者。
三、藏在财报里的“黑科技”
别看长城现在大谈销量,人家在技术储备上可没少砸钱。财报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数字:研发投入连续三年超百亿,相当于每天烧掉2700万。这些钱都花在哪了?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他们的“Hi4智能四驱”技术。传统四驱车至少要卖20万,但长城硬是把成本压到15万级别,让普通消费者也能开上四驱SUV。更狠的是智能驾驶:别人家还在搞“期货”,长城已经给10万级的哈弗H6装上了自动泊车和高速领航功能。有车主实测后感叹:“倒车入库比我还熟练,这钱花得值!”
最让人期待的是他们的“全民智驾”计划。CTO吴会肖透露,今年要在主流车型上普及L2+级辅助驾驶,甚至放话:“未来智驾就像自动挡变速箱,没有梯队之分,家家都能用。”这话听着野心勃勃,但看看他们和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的合作,连工程机械都能远程操控,说不定哪天真能实现“汽车自己赚钱养家”。
四、赚钱和卷价格,到底该怎么选?
站在十字路口的长城,其实反映着整个行业的困境。财报发布后,网友吵翻了天:一派支持“企业就该多赚钱,才能持续创新”;另一派则呼吁“车企应该薄利多销,让老百姓得实惠”。
回头看历史或许能找到答案。十年前合资车靠着品牌溢价躺着赚钱,结果被国产车用性价比打得节节败退;如今国产车刚建立起溢价能力,又面临“卷价格”的压力。长城的选择很聪明——两头押注:高端车继续赚利润保研发,主流车降价抢市场。就像他们自己说的:“既要吃牛排,也不能丢了馒头。”
不过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有车主算过账:去年买坦克300的车主,现在二手保值率比同级车高15%,相当于开一年只亏了油钱;而准备买哈弗H6的人发现,新款比老款多了L2驾驶辅助,价格反而降了5000块。这种“加量还降价”的操作,或许才是破解行业内卷的真正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