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国庆小长假一来,全国的高速公路就会变得像被丢进鱼缸的薯条那样,乱成一锅粥,热闹非凡,这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但今年,有件事让人忍不住压低嗓门念叨一句,这不是单纯堵车那么简单——新能源车友们,躺平可没用,因为遇到的可不是普通的“堵”,而是“堵中堵”,内外夹击,让人想仰天长叹,可又只能老老实实龟缩在驾驶位上发呆。
你说油车主堵高速,闹心归闹心,但至少油多半随时能加,哪怕慢点总归轮得到。
偏偏轮到新能源小伙伴——你以为熬过五小时的龟速移动,马上就能松口气?
呵呵,梦想很丰满,现实啪啪打脸。
开到服务区一看,这哪是车队,分明是灵隐寺门口烧香拜佛排队求签的盛况,充电桩前一水的小电车,大家各自摊椅一躺、泡面一揭、靠枕一拍、表情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不是说好节能环保,发展新能源是未来大趋势吗?
城市里日常通勤多潇洒,到了长假一上路,活生生变成了“充电焦虑综合症”,随时上演现实版的“集体原地耗电大赛”。
谁也没想到,现在去趟亲戚家,能把自己困成了秦始皇兵马俑,一动不动不说,还得成群结队地在服务区玩起“叫号充电”,恍惚间以为误入医院挂号大厅,主打一个幸(bei)福(ji)感拉满。
先说这充电排队吧,可真不是玩笑。
湖南官庄服务区,坐标湘西,听名字就朴实。
但9月30号那天晚上,人气直逼早高峰地铁。
两个小小的充电桩(不,是四个口),没想到一口气挤进十多辆新能源车。
都说守株待兔,这回是真守桩待电。
有位车主——辰女士,排了整整三个小时,好容易挪到头前,充了小一小时,合计也得蹉跎掉一整个网剧的时间。
四小时,算常态,一点都不夸张。
更夸张的还有,京哈高速上的朋友直接领了“60多号”,差点没被叫走名字,等了近四小时才有电加,等的时间比拿快递都长,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有人可能会吐槽,说这不是活该吗,谁让你节日偏偏跑长途。
你以为车主愿意?
谁不想体验新能源那静谧性,还有啥“电动加速秒油车”的幸福感。
可真到了节假日,梦想和现实的巨大鸿沟,一下能把人劈成两瓣。
如果只怪新能源,其实也冤枉。
公共服务区的充电桩平时都闲着,运营公司闷头苦熬,成本奇高,车来才赚点,可多数天都闲着。
你说让人斥巨资全都按假期高峰预备吧,平时没人用,赔到姥姥家。
不备吧,假期一来车都扎堆停那,把服务区堵成临时大本营。
就像网友调侃的“高速公路变身大型停车场”,那场面,比宜家商场打折季都壮观。
更离谱的是现场“限充”机制上线。
主打一个提效率,工作人员直接拿起小喇叭,限大家充到80%或者85%,不能再满,充多一分钟会被眼神杀死。
你以为这样能疏解压力?
图样!
等候区的车辆还不是照旧打地铺,就差没自己在服务区开个小吃摊赚个夜宵钱。
有人干脆在车里睡觉,有人玩起了斗地主,还有人嚷嚷着不如下高速碰碰运气去别地找桩,然而一怕白跑折回头,二怕沿途连导航都找不到充电点。
说白了,缺的不是人,而是桩。
全国高速服务区的6.66万个充电设施,乍看是个天文数字。
今年头八个月又新添了1.51万个,数据挺唬人。
可一到节假日,需求爆发性暴涨,分分钟挤爆所有充电桩。
据说国家电网早就预测了风险,还给136个拥堵的点单点施策,什么专人负责、一地一案都安排上了。
结果你看,假期那个高峰,动辄三分之一以上的高速服务区,直接进了满负荷运转的状态,提前好几天的通告,结局还是没能管住局面。
这年头,新能源车主成了“出行规划大师”,一边磨刀霍霍查APP上的桩况,一边算着电量,一边背水一战似的“神算子”附体。
有车主调侃得挺幽默:“长假不如直接租个油车,别折腾,这不是折磨自己嘛。”
但话说回来,这可不是技术本身坑你。
市区里跑得好好的,一出远门毛病全爆发了,说真心话,属于新能源汽车时代成长路上的小尬痛,没法避开,也不该全赖谁。
你说油车主没问题吗?
其实也堵到秃头,只是能快速加油撑下去罢了。
新能源的不便,归根结底还是设施不给力。
许多公司平时运营一个桩,白天黑夜冷冷清清,撑个维修工工资都难,更别提大规模“为假期备战”了。
市场逻辑摆明了:需求集中来,但收入零星散——才是真正的“潮汐现象”,一半时间泡在工地等人,另一半被车主挤爆。
说到解决办法,可不是没人把心思用到正道上。
有些地方紧急调来的“移动充电车”,就像送外卖的小哥升级成“万能充电员”,四处应急支援。
有的APP也终于开窍,推出了实时查询功能,提前查桩、查能量、查队长,打破“盲打充电”局面。
但要说真解决,还得靠时间。
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服务区不是慈善机构,企业家也要恰饭。
一天到晚喊桩不够,桩主也想哭。
你让他天天赔钱服务,谁也扛不住。
未来该咋走呢?
有的专家建议,分时段错峰出行,提前做好规划。
也有呼声想让新能源企业与运营方合作,节假日临时拦截一批流动充电队伍,哪里爆了堵哪里。
甚至有脑洞大的建议,能不能推出“预约充电排号系统”,让大家像订杯咖啡一样淡定点。
但总归一句话,新能源车长途出行那叫一个“出门需谨慎”,路上靠的是规划和人品双保险。
说到底,产业升级总有阵痛,谁家不是边摸索边打补丁。
而今年这场堵车+充电双重暴击,也是敲响了警钟——不能只喊创新口号,配套得跟上,否则梦想就会变成一地鸡毛。
这代新能源车主,算是撞枪口上了,用实际体验为行业填漏洞。
之后几年,大家一定会更注重路线规划与信息收集,也给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了醒,光搞数据、造表面繁荣没用,基础设施真得硬起来。
新能源时代毕竟刚刚起步,城市里它“风生水起”,一离开主场,成了“娇贵小白”,离不开庞大的后勤保障。
等哪天,充电桩入驻每一个高速驿站,移动充电车遍地走,桩主和车主都告别焦虑,才是真正的“新能源长假自由”。
现在的困境,不就是孩子长个子的“生长痛”吗?
一路闯关,正积蓄着巨大的变革动能。
看开点,这不也挺好起步阶段的混乱嘛。
大家过几年回头,再想起现在,在服务区泡面充电、数星星等号的经历,还不跟老爷们吹牛一样,笑谈峥嵘岁月?
说起来,新能源与充电烦恼这对“难兄难弟”,其实正好带我们思考——每个行业的蝶变都离不开无数人的体验和吐槽,只有一地鸡毛之后,才有真正的进步。
短痛不可怕,怕的是明知路难还固步自封。
希望下一次长假,堵车还是堵,但别再“堵上又堵桩”,让期待出游的心情,不再像电池一样一格格被磨光。
你有没有体验过假期高速充电大排长龙的场面?
说说你最魔幻的“充电记忆”,你有没有什么妙招破解这场“出行焦虑”?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