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台采血车,总是在路上,总觉得快要和血站亲密接触了,结果只是和人生的另一个红灯相遇。你要问采血车关我什么事——在这个城市,每天迎面而来的是采血、采废、采希望,人人都像个奔驰在高速路上的北方尼奥普兰,一路上风冷引擎咆哮着,对着人生的大排量活塞也就磨磨蹭蹭。说到这采血车,不免让我怀疑,我们是不是活在一个被德味技术改造出来的巨大试管里,随时准备被抽查体液,顺便收点路费。
想当年,那是1986年,兵器工业集团底下的北京永定机械厂,就打开了国门,“洋为中用”,引进了德国尼奥普兰的设备和技术,准备用大德味去征服中国的大江南北。一个工业厂能做客车,这听起来就像让大锅饭师傅去做法餐,结果还真有模有样。就像第一辆Neoplan Transliner N216下线时,空气悬挂和道依茨风冷V8柴油机加持,标价一百万,你坐上去能不能返老还童我不知道,反正能凉快不少,因为那时的空调比大学生脾气还要冷。对了,那还是八十年代的百万,现在大概也就一个省级领导的茶水费。人家卖给香港城巴公司,连香港都愿意坐进内地造的车——这像不像你去LV买袋子,人家说是河北做的,你还很开心,毕竟是燕赵之地,王者制造。
但故事没完。到了1990年,厂名变了,叫北京北方车辆制造厂,原先的BN316进化成BFC6120,像进化版口红一样眼花缭乱。每过几年,国标一出台,车子样貌就得换换,就像你每次刷抖音,网红脸都不一样。厂子不光造大巴,还玩起摆渡车、双层巴士、铰链巴士,小家庭变成一大家族,V8引擎也学会了国产,比小米手机还要本地化,只是这些铁家伙,想在路上捡到算是中彩票,现实比国产电影主角还要离奇。
这尼奥普兰的“正统德味”,真是既有血统又有弹性。最离谱的莫过于采血车,这车就像是钢铁侠变成了采血侠,外观一如既往有型,但内部布局瞄准人体小产品,抽血抽到天荒地老。本来你以为这是原厂出品,结果人家可能自己动了针头,谁都说不清楚。问采血车是不是正宗德国血统,估计就像问小笼包是不是刚包的,答案永远让你吃了一惊。
接着,故事里又冒出了庞青年,浙江来的青年企业家,首富本色,搞了杭通集团和北方合资,又跑去成立了金华北方福来客车公司,造着看似一样的尼奥普兰车。都说商人逐利,但这哥们追得像妈妈追饭点的儿子,千禧年过后干脆跳过北方,奔向尼奥普兰国际化怀抱。一会合资一会收股份,谁还记得当初买汽水的五毛钱到底是谁给的?但只要钱对气,血就还在流。
而北方车辆制造厂,不甘示弱,2001年悄咪咪改制,跟几个企业一起成立了北京北方华德尼奥普兰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大家都笑言这名字像是工业王炸联盟。北尼(他们就叫自己北尼)一路运营到现在,据说比网红奶茶店还要坚挺。你要问这些客车有什么新玩意?其实也就是脸稍微整了下,身子骨还是九十年代的“德味正统”,方块灯组加宽大前挡风玻璃,辨识度能上热搜。
不过长江后浪推前浪,北尼的车也被时代拍在沙滩上。南方街头,偶尔会看到北方尼奥普兰BFC6120B-1,配着国三潍柴动力,和北方的雾霾一样,“正统”地飘在天际。上海街头涂着红白外衣的BFC6120B2,北京国旅CITS头牌BFC6120L1D5型,以及国安球队专用的北尼大白,轮圈盖都跟百元大钞似的正气。青岛、上海、北京,哪里都有这位德味大哥的身影,有时候我们都怀疑,这些客车是不是像家长群里的家长,美名其曰“多样化”,本质就是“应付”。
时代在变,车头也变了——有的款式喜欢多圆灯组合,这看上去像是美颜相机加了点滤镜,科技感是有了,但你别问灯是不是德国技术,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中国风”。还有卧铺客车魔改的型号,比如BFC6127W1,山东临沂通向广东汕头的那种卧铺客车,犹如夜晚的高速公路,你睡着了也分不清是在德国还是在东北,反正发动机响着就行。广州到杭州的客运线也是如此,型号是BFC6127W,多年以后大家只记得座椅有点硌屁股,别的全忘了。
说起这些巴士,那真是城市灵魂的流动,血液里灌满了德系机械和中国特色管理,就那么横冲直撞地在路上奔波。有人梦想自由,有人奔向血站采点生活“营养”。每一台尼奥普兰都像在活着的城市里做一场德式体检,零件里面混着故乡与异国的油污,你不踩一脚,真无法体会什么叫“中德友谊深长”。
有的人坐着北方尼奥普兰,觉得这才是“德味”;有的人坐着北方尼奥普兰采血车,感觉这才是人生“实味”。其实德味与实味,在中国的道路上早就搅成了“三味真火”,你喝着冰水,想象着当年道依茨发动机的德国冷酷,如今卸下八缸只有中国心跳。有人说:都2024年了,还在聊血站采血车,是不是有点穿越?我只能说,活着总得采点血,不然就不够“社保级别”,巴士的灵魂和采血的严肃,都能在这条路上一站接一站地巡逻。
有时候我在想,这采血车是不是也该出个文创礼盒,每到小区门口,不抽血给你发个皮诺曹鼻子,抽了血才给你通行证,象征健康又象征被管理。风冷引擎的时代过去了,现在都讲新能源,其实人心永远难以更新,德味早成了情怀,采血车不过是都市苦逼们路过的风景线,你要是非想品味进去,铁皮里其实啥都不是。
如今再遇到北方尼奥普兰,不知道是怀旧还是消费主义的自我安慰。你坐在赤峰血站喷涂的大巴里,仿佛在见证工业与人性的移民大潮。车牌、涂装、发动机,每一样都在拼命证明自己是“正宗”,但哪怕是最正统的德系大巴,也逃不掉被生活改造,最后都变成一辆在街头抽血的国产“混血”,帮你采一针人生的无奈。
所以,正统德味是什么?是德式发动机里的中国柴油,是德国外形下的中国心,是每一次上海、青岛、北京的大客车驶过时,我们的生活被抽走点动力。你以为它是一种技术,其实是一种复杂人生的隐喻——说到底,谁还没在时代的采血车里,被抽走点血,捐点希望,留下点无名发票呢?
(你以为完了,其实也就像采血一样,扎针那一刻才明白,生活的德味早已变成了中国特色的风冷柴油。巴士还在街头转,而我们,还在等下一个采血站。)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