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年汽车市场要变天?这3个转变决定你买车值不值
合资车销量"跳水",新能源车却"杀疯了"。上周刷到乘联会数据,2024年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干到112.3万辆,渗透率首次突破;反观主流合资品牌,燃油车销量持续暴跌,连大众、丰田这种"老大哥"都扛不住了。
评论区有人喊:"燃油车要凉透了?"
其实不止销量,最近两年车企动态更扎眼——比亚迪早在2022年就宣布停产燃油车、华为ADS 2.0智能驾驶实测"秒变老司机"、吉利银河L7上市首月订单破3万……这些信号都在说:汽车市场真要变天了!今明两年,可能迎来3个关键转变,打算买车的人可得盯紧了。
为啥说今明两年新能源车能彻底"硬刚"燃油车?
前几年大家买车还纠结"电车贵、充不上电、冬天续航腰斩",但你要是现在还这么想,那可就落伍了。2024年的新能源车市场,早就不是三年前那个"靠补贴续命"的样子。
先说成本这事儿。
2022年底的时候,磷酸铁锂电芯价格还在0.89元/Wh,当时碳酸锂价格涨到60万一吨,电池厂商叫苦不迭。结果到了2023年,整个局面彻底翻转——碳酸锂价格跳水式暴跌到不到10万一吨,电芯价格被拉到0.4-0.5元/Wh。
这啥概念?
一块60度的电池包,成本省了2万多块。车企拿到这个成本空间,立马就开始"卷价格"。
五菱缤果把电车做到5万以内,比亚迪海豚、长安糯玉米这些车型,配置比同价位燃油车高一大截,价格反而更便宜。
更狠的是使用成本的差距。有机构专门算过账,燃油车百公里油耗按8升算,现在油价7块多,跑100公里得花56块钱;电车百公里电耗15度,家用电价0.5元,跑100公里才7块5。
一年跑2万公里,光油钱和电费的差距就是1万块。
保养费用差距更离谱——燃油车5000公里一次小保养要三四百,1万公里大保养上千;电车基本只需要换空调滤芯和刹车油,一年保养费不到300块。按10年使用周期算,电车能比油车省出6-8万的使用成本。
充电难的问题也在快速解决。2021年全国公共充电桩才120多万台,到2023年底已经干到272万台,翻了一倍还多。快充桩占比提升到,高速服务区基本实现"每50公里一个充电站"。
现在跑长途,只要提前在导航上规划好充电点,基本不会出现"趴窝"的情况。而且超充技术发展特别快,小鹏的S4超充桩,充电5分钟能跑200公里;华为的全液冷超充,峰值功率600千瓦,宣传口号就是"一秒一公里"。
这速度虽然还比不上加油,但比起前几年动辄充电一两小时,已经是质的飞跃。
冬季续航衰减这个"老大难"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案。比亚迪的热泵技术,能把海豚冬季续航达成率从提到;理想的增程式方案,没电了烧油发电,完全不用担心续航焦虑。
现在北方用户买电车,只要选对技术路线,冬天照样能正常跑。
层面的倾斜就明显了。新能源车继续免购置税,一辆15万的车能省1.3万;燃油车不仅没优惠,部分城市还限牌限行。
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燃油车牌照要么摇号难如登天,要么拍卖动辄好几万;新能源车牌照基本是送的。这一来一回,光上牌这块就能差出三四万。
所以你看,成本降下来了,配套设施跟上了,又倾斜,新能源车"硬刚"燃油车的底气,全在这些实打实的变化里。
自主品牌"彻底崛起"是吹出来的?
这3个硬实力打脸质疑者。
十年前提起国产车,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便宜但不靠谱"。但现在你要还这么想,那真是对自主品牌的严重低估。2023年全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合资品牌。
厉害的是,2022年11月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全年销量超过一汽大众,成了中国市场的销冠。
这个逆袭靠的可不是"价格战"。
你去看看现在自主品牌的技术积累,真的能把合资品牌按在地上摩擦。
拿动力系统来说,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热效率做到,油耗能压到百公里3.8升,成本比丰田的THS混动系统还低。吉利的雷神电混8848,零百加速跑进4秒,把性能燃油车的裤衩都扒了。
以前合资车企总说"中国车企只会抄,不会自己研发",现在这些混动技术,人家想抄都抄不来。
供应链自主化是自主品牌的杀手锏。以前造车就是"买零件组装",发动机、变速箱、底盘都得进口,车企就是个"组装厂"。
现在呢?
比亚迪从电池、电机、电控,到车机芯片,全是自己干。理想汽车自建工厂,连产线都不假手于人。
这种垂直整合的好处太明显了——成本可控、品质稳定、迭代速度快。合资车企现在想学都来不及,因为人家在供应链上沉淀了十几年。
是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年轻人要智能座舱,比亚迪就搞旋转大屏;宝妈在意空间和安全,理想L9上"大六座+冰箱彩电小桌板";年轻人追求性价比,零跑C11给你20万出头的智能电动SUV。
反观合资品牌,还在那儿搞"油改电"——燃油车平台上硬塞个电池,底盘空间浪费,续航还短。用户体验的差距,一试就知道。
有人可能会说,自主品牌不就是靠新能源"弯道超车"吗?
燃油车时代不还是合资车的天下?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新能源确实给了自主品牌机会,但能不能抓住机会,靠的是真功夫。
日本车企搞了几十年混动,为什么被比亚迪超越?
因为人家在电池技术上死磕了二十年。欧美车企也不是不想搞电动车,大众ID系列投了那么多钱,销量还是干不过比亚迪。
技术积累和产业链优势,不是砸钱就能砸出来的。
现在的市场格局已经很清楚了——10万以下,自主品牌完全统治;10-20万,自主品牌份额突破;20-30万,理想、AITO这些品牌开始站稳脚跟;30-50万,理想份额超过,AITO和蔚来份额都在以上。以前合资品牌靠"品牌溢价"能多卖的钱,现在这套玩法彻底失灵了。
用户用脚投票,自主品牌的产品力已经不输甚至超过合资品牌。
智能化为啥成了"核心竞争力"?
这3个场景决定你买车亏不亏。
以前买车看"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现在买车得看"新三样"——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生态。这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实实在在改变用车体验的东西。
2024年有个汽车论坛做过调查:"如果两款车价格、续航一样,你选智能强的还是传统的?"
的人选了前者。
为啥?
因为智能化真的能解决痛点。
跑高速的时候,以前得全程精神高度集中,两三个小时下来腰酸背痛。现在装了高阶辅助驾驶的车,能自动保持车道、自动跟车、自动变道超车、自动进出匝道。
小鹏的XNGP在高速上基本实现"手不用握方向盘",当然要求还得虚扶着。跑1000公里长途,人的疲劳度能降低一大半。
有人试过晚上开夜车,以前得不停喝咖啡提神,现在开着辅助驾驶,轻松得像坐高铁。
停车是很多人的噩梦,尤其是新手司机和女司机。现在的智能泊车功能,能识别各种奇葩车位——断头路车位、窄车位、斜列车位,甚至能记忆你家车库的路线,到了地方自动泊入。
华为ADS 2.0的泊车功能,连老司机看了都说牛。
以前停车可能得来回挪三四次,现在基本一把进,省时省力。
车机智能化带来的改变直接。以前车机就是个"智障",导航卡顿、语音识别率低、功能单一。
现在的智能座舱,语音指令0.5秒响应,还能控制家里的智能家居。下班路上跟车机说"把家里空调打开",到家就是凉爽的温度;说"播放周杰伦的歌",车机立马响起音乐;导航路线实时新,还能提醒你哪里堵车。
理想的四屏交互,副驾娱乐屏能看剧、办公,主驾专心开车,各不干扰。
的是,智能化在拉大车企之间的差距。以前拼硬件,大家差不多;现在拼软件、拼算法、拼数据积累。
特斯拉FSD训练了60多亿公里,华为ADS 2.0用的是"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这些技术门槛不是一两年能追上的。没有足够数据积累的车企,智能驾驶功能只能停留在"能用"阶段,做不到"好用"。
所以未来两年,智能化会从"加分项"变成"必选项"。就像现在买车必须有ESP、气囊一样,没有智能驾驶辅助和智能座舱的车,可能被市场淘汰。
买车的时候,这方面的钱千万别省,因为这是你每天都要用的功能。
网友灵魂拷问:现在买油车还是电车?
老司机掏心窝子说。
评论区最多的问题就是:到底该买油车还是电车?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得看你的实际需求。
北方的朋友经常问:"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电车续航腰斩,还能买吗?"
说实话,纯电车在极寒地区确实有续航焦虑。但现在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买带热泵技术的纯电车,比如比亚迪海豹、特斯拉Model 3,冬季续航衰减能控制在左右,日常通勤完全够用;二是买插电混动或增程式,比如理想L7、问界M7,没电了烧油,完全不用担心趴窝。
如果你主要在城市开,一年就回一两次老家跑长途,那纯电车配合高速服务区充电,也能应付。但要是经常跑长途,或者没有固定充电桩,插混或增程是好的选择。
还有人问:"合资油车现在大降价,捡漏划算吗?"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真不建议。合资燃油车现在降价,不是因为厂家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卖不动了。
你想,一个产品滞销才会甩卖,这种车买回去保值率会怎么样?
2023年主流合资燃油车的3年保值率已经跌到左右,比自主品牌电车还低个百分点。你买个15万的合资油车,三年后可能只值8万;买个15万的自主电车,三年后还能值10万。
而且油车的使用成本高,三年下来油费、保养费比电车多花好几万。一算总账,占的那点便宜全赔进去了。
15万预算的朋友纠结:选比亚迪秦PLUS还是大众朗逸?
这个问题不用纠结,闭眼选秦PLUS。15万买秦PLUS DM-i,综合续航能到1200公里,可油可电,没有续航焦虑;智能座舱、L2级辅助驾驶都是标配;免购置税省1.3万,使用成本还低。
朗逸虽然可能便宜小一万,但配置低得可怜,连倒车影像都要选装,别说智能座舱了。后期保养、油费算下来,秦PLUS三年能省出2-3万。
而且秦PLUS的保值率比朗逸高,转手的时候还能多卖点钱。
有人担心电车电池衰减问题。
这个担心有道理,但现在主流车企都提供8年或15万公里的电池质保,衰减到以下免费换。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循环寿命能到4000次,正常使用十年问题不大。
而且电池回收技术在进步,以后换电池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反而是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的大修费用动辄几万块,风险也不小。
结语:买车别再"随大流",这3个转变决定你买不买亏
今明两年,汽车市场不是"变天",是"换赛道"。
新能源车用成本优势和技术进步"硬刚"燃油车,自主品牌靠技术积累和供应链优势彻底崛起,智能化成了衡量"好车"的新标准。
打算买车的人,记住三句话:第一,优先看新能源,尤其是限牌城市,省下的购置税和牌照费,够你充好几年电;第二,别被"合资滤镜"忽悠,自主品牌在15-30万这个价格区间的产品力,已经全面超越合资;第三,智能配置别妥协,这钱花得值,因为你每天都要用,而且未来几年智能化会成为标配,现在不买,过两年想升级都没门。
车不是"面子工程",是你要开5年、10年的工具。选对了,既省心又省钱;选错了,后悔都来不及。
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这个风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