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rre那兄弟前阵在FB上放了句狠话,说什么卡尼这人想五个月内就对汽油车来个2万加币的重税,十年之内还不让燃油车在加拿大活。要让自家司机还能选燃油还是电动,怒喷政府那叫一个上头。朋友圈里头转那截图转成瓜田,那么大半夜地,车友群快聊出花儿来了。
说实话,楼下老李原话:“你说2万加币那税不真来,我头一个砸车。”人家修车二十年,管什么环保不环保,他自个宝来跑了16年,换过火花塞手法比大众4S店师傅都熟。可Pierre那说法接连挂官网上了,写得也硬:“咱们保守党要把卡尼这狗屁政策一刀切,啥卡尼税明年一到就取消。”
得,上头写的是燃油车新政策,还说自家要顾加拿大本地产业,GST啥的直接砍了,支持国内工人,搞个什么“留住加拿大工人基金”,还要对着美国那些关税政策打持久战。据说后巷卫星哥(那人啥都信自媒体)还讲,政府万一硬怼下来,温莎和奥沙瓦整条装配流水线都得黄。
不过政策到底咋回事呢?小区微信群里那天争得不行,温尼伯的方哥说,电动车冬天可不是省油的灯。热天还行,一到-15℃,官方吹的续航一整衰退四成。小方冬天跑个高速,再打个空调,Model Y一口气能下来一半电,“你让我们这气温换电车,真整不起。”——这话是带点地气儿的。
再拿这什么零排放标准(那叫ZEV Mandate),它比较绕:2026年起卖的轻型车,20%得是电动或者插电混动;到2035年,百分之一百换铁证。如果车厂没干到,就得掏钱:差一分,罚2万加币。按一个电动车计一个分,那最后没卖够就罚,实际就是规避指标那套。
我那修车朋友松哥,喝酒嘴快,总念叨:“新政策啊,明面都说对产业有利,可真闹起来,罚的钱多了,厂子受不了,雇员就得去美国漂流。”师傅讲,前阵子温莎那厂已经有点人心惶惶。加拿大啥都能忍,就是就业一黄,就没人安生了。
销售朱姐在店里倒是看得开:“制裁有没有,决定权不全在厂家吧?厂家要是扛不住,顶天了也就往车价里加,割谁还不是割你们顾客?”类似说法在隔壁本田4S也流传,有些低配燃油CRV车主听到,要给配啥‘寒带包’,其实就是冬天加热座椅跟后视镜,电动车版加了个所谓电池预热功能,成本没多少,价差能拉一千多加币。
冷门玩意儿倒有个:上个月本地有个改装厂,接活的工头说,最近真有车主托他加装电池底板加热模块,冬天续航好点。他自己倒笑说:“不怕你笑,改完效果也就那样,但人图个心理安稳。”实际上电动车一遇到特别寒冷,那种纯电吉普Compass还不如老油车跑得远。村里那台二手Outlander PHEV,主人说,纯电用着总担心没电,开快了就偷着掏手机搜附近有没充电桩。
圈内八卦是,就那电驱动单位TC的工程师上个月抖音爆料,新一批国产底盘上那电子限滑其实是国内自主模块,这玩意天冷不可靠,滑雪场开一脚容易掉链子。电车看着美,路况一极端全露馅。
总之吧,Pierre猛怼卡尼,翻来倒去讲的都和罚款、工厂、就业寨子有关——可真说“罚2万加币”是卡尼规定的政策吗?细想并非原文,最后还是跟玩积分折算有关,属于咱民间“口口相传”一类。到底谁来最终为这税埋单?估摸着车厂、不差钱的主儿都不会心疼——最难受还是年年升级想换车的小家庭。老李明年女儿结婚,他寻思还不如再咬咬牙,加钱上辆混动,别到时候油车越来越难买,连二手市场都血涨。
顺嘴插一句,听松哥胡侃,说伦敦(Ontario的那地)上次地方火灾就烧了个在维修电动车,厂里一众人检修电池组横着晾了仨周,大家开玩笑:“电的玩意,说不准哪天哪儿出岔子。”楼下谁家真出点意外,微信群绝对聊上三天三夜。
屁大点事工厂、技师、保守党、卡尼,叨叨半天,家门口的小修理铺还是盼着生意多点,至于有没有电动车,松哥一拍胸脯:“谁都得修,不然技术全丢了,蹲家种地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