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纯电轿车市场里,全新小鹏 P7 无疑是 “流量焦点”—— 仅凭一张设计图,就勾起无数消费者的期待,甚至有人没见实车就果断盲订。它打破了新能源车型常见的 “套娃” 僵局,用满溢科幻感的独特外观,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可当我深度试驾完这台车后,却发现这份 “高关注度” 背后,藏着让多数用户望而却步的短板:它是一台把 “运动” 刻进骨子里的车型,却也因此在舒适性与空间实用性上做出了妥协,注定只能成为小部分人的 “心头好”。
一、颜值:为何能让用户 “盲订”?科幻设计打破审美疲劳
新能源时代,不少品牌陷入 “设计同质化” 的怪圈,相似的前脸、雷同的车身线条,让消费者渐渐失去新鲜感。而全新小鹏 P7 的出现,恰好戳中了这份 “审美饥渴”。
它没有沿用传统轿车的保守设计,而是用极具未来感的细节打造记忆点:流畅的溜背线条从车顶延伸至车尾,搭配低矮的车身姿态,自带 “贴地飞行” 的运动气场;前脸的贯穿式灯光与分体式大灯组合,点亮时如科幻电影里的座驾,夜晚行驶时辨识度拉满;就连车身配色与轮毂样式,也提供了多种个性化选择,真正实现 “一车一样”,避免了 “街车撞脸” 的尴尬。
这种设计冲击力有多强?我身边一位朋友仅看到官图,就毫不犹豫地支付了订金 —— 用他的话说,“终于有一台纯电轿车,不用靠‘科技参数’凑数,光看颜值就想拥有”。也正是这份 “颜值吸引力”,让全新小鹏 P7 未上市就收获大量关注,成为今年纯电轿车市场的 “话题王”。
二、试驾短板:运动基因拉满,却牺牲了多数人的核心需求
若只论 “运动表现”,全新小鹏 P7 确实有过人之处,但对追求 “日常代步舒适” 的多数用户来说,它的短板却格外明显 —— 这种 “偏科”,让不少期待 “全能家用” 的消费者失望。
全新小鹏 P7 搭载了双腔空气悬架与 CDC 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这套硬件组合本是为 “操控” 服务,实际表现也确实够 “激进”:路面的细碎震动、减速带的颠簸,几乎能毫无保留地传递到车厢内,路感清晰得如同开一台性能跑车;高速变道或过弯时,硬朗的悬架支撑能快速抑制车身侧倾,275 宽度的轮胎提供充足抓地力,哪怕激烈驾驶,车辆的循迹性也始终在线,甚至比以操控见长的小米 SU7 更显 “硬核”。
可这份 “运动感”,却成了日常通勤的 “负担”:早高峰堵车时,频繁的路面颠簸会让腰背逐渐酸痛;哪怕是平坦的城市主干道,细微的路面起伏也能被清晰感知,长时间驾驶很容易产生疲劳。更影响体验的是 AR-HUD 抬头显示 —— 受车身颠簸影响,投射在前挡风的导航箭头会出现明显的前后俯仰,视线需要频繁适应,反而增加了驾驶分心的风险。
当然,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 —— 官方表示后期可通过 OTA 优化底盘模式,将 “舒适” 或 “标准” 模式下的空簧与 CDC 阻尼调软,扩大不同模式的差异化。但就目前试驾体验来看,它的底盘设定仍更偏向 “性能玩家”,而非 “家庭用户”。
为了兼顾颜值与空气动力学,全新小鹏 P7 采用了溜背造型,可这种设计却直接牺牲了后排头部空间 —— 对身高超过 175cm 的乘客来说,坐进后排的第一感受就是 “压抑”。
我身高 178cm,坐进后排后,头部距离天幕仅一拳不到,稍微抬头就会触碰到车顶;更尴尬的是上下车时,低矮的门框顶部很容易撞到额头,哪怕刻意低头,也需要小心翼翼才能避免磕碰。如果家里有长辈或身高较高的家人,频繁使用后排的话,这种 “空间局促感” 会格外明显。
要知道,多数用户选择纯电轿车,不仅看重 “好开”,更在意 “家人坐得舒服”。而全新小鹏 P7 的后排表现,显然没能满足这份 “家用需求”,更适合 “单人驾驶” 或 “情侣短途出行”,而非 “多成员家庭使用”。
三、定位清晰:少数派的 “玩具”,难成多数人的 “家用车”
综合来看,全新小鹏 P7 是一款 “性格极其鲜明” 的车型:它不追求 “全能均衡”,而是把 “颜值” 与 “运动” 做到极致,这种定位决定了它只能吸引小部分用户,而非覆盖大众市场。
适合它的人群很明确:追求个性化设计,不满足于 “家用代步车” 的年轻消费者;喜欢偶尔体验激烈驾驶,日常以单人通勤为主;对后排空间需求低,更在意 “驾驶乐趣” 而非 “全家舒适”。
但对多数用户 —— 尤其是需要兼顾家庭出行、看重日常通勤舒适的消费者来说,全新小鹏 P7 的短板却难以接受:底盘太硬不适合长途代步,后排空间局促无法满足多成员使用,哪怕颜值再高,也抵不过 “实用需求” 的优先级。
或许,全新小鹏 P7 的意义不在于 “成为爆款家用车”,而在于为纯电轿车市场提供一种 “差异化选择”—— 它证明了纯电车型不必都走 “家用全能” 路线,也能靠 “极致个性” 圈粉。只是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在下单前最好先试驾体验:确认自己能接受它的 “运动短板”,再为 “颜值” 买单,才不会陷入 “买完后悔” 的尴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