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亚迪的“疯狂操作”彻底刷屏——一边在郑州、西安、合肥等地砸下超级工厂,另一边在深圳建起一座“科技宇宙飞船”般的研发中心。
光是郑州基地,未来年产能就要飙到200万辆,相当于每分钟下线4辆车!
更夸张的是,深圳总部直接包下65万平米地块搞研发,能塞进6万工程师,硕博比例超过清华北大。
这波操作背后,藏着什么大棋?
郑州的超级工厂已经让同行坐不住了。
一期40万辆、二期60万辆的产能只是开胃菜,后面还有五期、六期、七期排队上马。
现在三期专门造动力电池,四期搞半导体芯片,连最新拿下的皮卡生产资质都准备放在郑州。
郑州航空港区划出3万亩地给比亚迪,旁边就是中欧班列和国际陆港,造好的车直接能发往欧洲。
当地人说,现在满大街都是比亚迪的运输车,连卖早餐的都知道“这里要成全球最大汽车基地了”。
西安基地也不简单,这里每分钟就有一辆汉或唐系列下线,150万辆的年产能专攻高端市场。
去年出口欧洲的电动车,七成都从西安出发。合肥基地更狠,132万辆产能主攻性价比车型,宋Pro和秦PLUS从这儿发往全国4S店,连柬埔寨街头跑的出租车都是合肥造。
三座超级工厂加起来,相当于一年能给地球新增382万辆新能源车,比整个日本汽车产量还多30%。
海外建厂才是真刺激。比亚迪在泰国罗勇府的工厂,15万辆产能专打东南亚市场,刚投产就接爆了马来西亚的出租车订单。
巴西巴伊亚州的工厂直接复制深圳模式,从电池到整车一条龙,连南美左舵右舵车型都能混着造。
最绝的是匈牙利工厂,藏在欧盟腹地生产海鸥车型,欧洲人现在花1.6万欧元就能开走中国电动车,比买大众ID.3便宜三分之一。
深圳的研发中心像个科幻片现场。65万平米的园区里,11栋流线型建筑围成“星际之环”,地下藏着能撞毁200辆车的碰撞实验室。
这里每天诞生3个新专利,微纳光学实验室里,工程师正在测试能让车灯自动避让行人的黑科技。6万名研发人员中,有3万硕士、1万博士,连扫地阿姨都能认出哪个是搞刀片电池的团队。
园区里跑着云巴测试车,研发人员上下班直接拿自己造的车做通勤实验。
郑州工厂的电池车间藏着行业机密。三期项目里,每分钟就有1200块刀片电池下线,这些电池能直接装进刚下线的整车。
四期的半导体车间更夸张,车规级IGBT芯片的良品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5%,连华为都来谈合作。
工人们戏称:“从矿石进厂到整车出厂,除了轮胎橡胶,其他都能在厂区里搞定。”
深圳研发中心的测试场比10个足球场还大。
这里有条32种路况的魔鬼跑道,新车要在这里连续狂奔3万公里。
暴雨模拟器能造出台风级别的降水,零下40度的冰库里停着正在“冻僵”测试的电动车。
最狠的是电池穿刺实验室,每天要扎爆300块电池,就为了验证那0.001%的安全概率。
海外工厂的本地化策略够聪明。在印尼建的右舵车工厂,直接把车载系统换成爪哇语版本;巴西工厂的车载音响默认播放桑巴音乐;泰国工厂甚至开发出能自动识别大象的防撞系统。
这些细节让比亚迪在海外销量暴涨,光是在以色列,海豹车型就抢走了35%的电动车市场份额。
郑州的产业链正在疯狂生长。围绕比亚迪工厂,20家电池材料供应商集体搬迁到航空港区,连做汽车座椅的厂家都把研发部设在了隔壁。
现在从车用钢板到车载芯片,90%的零部件都能在50公里范围内搞定。有个做车载屏幕的老板说:“去年厂子还空着一半,现在三班倒都赶不上比亚迪的订单。”
深圳总部的地铁专线快通了。
坪山高铁站到研发中心修了条云巴线路,全自动列车载着工程师穿梭在实验室之间。
园区里的直营体验店比苹果店还酷,消费者能直接看到工程师测试新车。
有家长周末带孩子来参观,小孩指着碰撞实验室喊:“妈妈你看!汽车在玩碰碰车!”
郑州工厂的工人宿舍区堪比大学城。8人间宿舍配独立卫浴,食堂有河南烩面、陕西肉夹馍、广东肠粉三个档口。
最火的是夜校培训课,教工人考电工证和编程证书,结业后工资能涨30%。有工人调侃:“在这儿上班三年,攒的钱够在老家县城买房了。”
海外工厂开始玩“降维打击”。
在柬埔寨投产的Atto3车型,价格比日本竞品便宜20%,但续航多出80公里。当地经销商说:“客户试驾完就问能不能用牛车置换。”巴西工厂更绝,推出的电动皮卡载重比燃油车还多0.5吨,甘蔗农场主们排队下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