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泰山40万起步,老司机却说这才是央企造车该有的样子

岚图泰山40万起步,老司机却说这才是央企造车该有的样子

上周陪朋友去4S店看车,销售顾问演示那套12分钟充电20%-80%的补能系统时,我注意到旁边一位开奔驰GLE的车主停下了脚步。他盯着那块屏幕看了挺久,最后问了句:“这悬架真是你们自己弄的?”销售点点头,他没再说话,但那个眼神我懂——这年头,能让BBA车主多看两眼的国产车,已经不只是靠价格了。

说起来也有意思,前些年但凡提到央企造的新能源车,多少都会被贴上“稳妥有余、灵气不足”的标签。可岚图这几年的路子,倒是把这个刻板印象撕得差不多了。从梦想家在MPV市场站稳脚跟,到FREE把空气悬架下放到三十来万的价位段,再到现在泰山直接对标那些动辄五六十万的豪华SUV,这步子迈得不算小。

岚图泰山40万起步,老司机却说这才是央企造车该有的样子-有驾

关键是人家手里确实攒下了些家底。那套三腔空气悬架以前基本只在百万级车型上见得到,现在岚图把它装在了泰山上,还配合着后轮转向和蟹行模式,让这么个大块头在窄路掉头时能做到5米多的转弯半径。开过大车的朋友大概能理解这意味着什么——停车场那些紧凑车位,终于不用来回倒三趟了。

不过真正让我觉得有点门道的,或许还是它在麋鹿测试里跑出的那个34米制动距离。这数据放在两吨多重的SUV身上,多少说明底盘调校这块儿下了功夫。毕竟车身姿态控制这事儿,向来是考验车企技术积累的硬指标,糊弄不来。

动力这块儿倒也有些看头。800V的架构配上350公里纯电续航,市区通勤基本用不着烧油,周末带家人跑趟长途也不用满世界找充电桩。1400多公里的综合续航听着挺唬人,但实际场景里确实解决了不少用车焦虑。尤其过年回老家那种情况,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的时候,这种优势就出来了。

岚图泰山40万起步,老司机却说这才是央企造车该有的样子-有驾

车里那套华为的智驾系统我也体验过一回。城区拥堵路段跟车、变道这些基础操作做得挺利索,没有那种忽快忽慢的顿挫感。座舱交互逻辑也比较顺手,不用翻三层菜单才能调个空调温度。这年头智能化配置堆得再多,用着不别扭才是真本事。

外观设计见仁见智,不过那套“天地鲲鹏”的语言倒是有点自己的味道。不像有些车恨不得把所有流行元素都往上招呼,泰山这个比例拿捏得相对克制。坐进车里看那个座舱氛围营造,能感觉出设计团队想表达点东方意境,但又没过度用力,这个平衡感把握得还算到位。

销量数字有时候比什么都直白。从20万辆到30万辆用了7个月,这增速放在整个新能源市场里也算拿得出手。更关键的是人家去年第四季度就开始单季盈利了,今年前几个月还在持续赚钱。这在一堆烧钱抢市场的新势力里,多少显得有点另类。

岚图泰山40万起步,老司机却说这才是央企造车该有的样子-有驾

听说岚图在准备赴港上市的事儿。资本市场认不认这个故事还得看后续表现,但至少从产品层面来说,泰山这次把姿态摆得挺明确——要在四十万级别的豪华SUV市场里分一杯羹。这个价位段历来是外资品牌的地盘,岚图敢往里挤,底气大概还是来自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积累。

车圈有句老话,造车造到最后拼的都是体系能力。岚图背靠东风几十年的供应链资源和制造经验,又拉上华为这种科技企业做智能化方面的协同,这种“老底子+新技术”的组合,或许正是央企玩高端新能源的一种解法。至于市场买不买账,还得看后续口碑发酵和实际销量数据。

反正下次再碰到那位开GLE的车主,倒是想问问他最后订了哪款车。毕竟这年头选车,除了看品牌标,或许也该多看看产品本身到底成不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