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定价贴地飞行,价格战又开启了?

点击关注不迷路

新车定价贴地飞行,价格战又开启了?-有驾

最近几年,如果你关注汽车市场,大概率会有一种感觉:

买车越来越像买手机。

不是说车变得像手机那么小,而是价格变得越来越“飘忽不定”。

今天刚订车,明天就降价;

上个月还卖20万,这个月直接干到16万。

很多老车主气得在社交媒体上发帖:

“刚提车就亏了5万,这车还能开吗?”

但到了2025年下半年,事情开始有点不一样了。

主管部门开始出手了。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接连发声,明确反对“无序价格战”,要求车企“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说白了,就是别再打那种“你降我也降,谁先倒下谁算输”的消耗战了。

这种打法,不仅车企自己扛不住,连带整个产业链,从电池厂到4S店,再到二手车商全都跟着遭殃。

于是,车企们开始换招。

老产品不敢随便降价了,因为一降,老车主就闹,监管部门也盯得紧。

那怎么办?

干脆在新车上市时,一步到位,直接把价格打到地板上。

反正新车没有历史价格包袱,消费者也没法拿它跟“昨天的价格”比,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争议。

这种策略,被业内称为“定价即暴击”。

举个例子:2025年9月,蔚来推出新款ES8,起售价比老款直接低了9万多,降幅接近20%。

吉利旗下的领克08改款,起步价也比上一代便宜了2.6万。

这些都不是小打小闹的促销,而是从产品定义阶段就决定了“低价入市”。

为什么车企突然这么激进?

背后其实是一连串现实压力的叠加。

首先,市场真的不好卖了。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7月,20万元以上车型的市场份额连续下滑,而10万元以下车型的销量占比却在稳步上升。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大家的钱包变紧了,消费更趋理性。

过去那种“咬咬牙上30万”的冲动少了,更多人开始精打细算:

“15万能买到配置不错的电车,干嘛非要花30万?”其次,高端燃油车正在快速失速。

2019年,C级中大型燃油车还能占到市场96%的份额,到了2024年只剩56.6%,而到2025年7月,已经跌到不到40%。

30万—40万元区间的燃油车销量占比,也从6.8%掉到了5.5%。

这意味着,过去靠“品牌光环”撑起高价的合资和豪华品牌,正在失去基本盘。

与此同时,新能源车虽然整体均价在下降,从2023年的18.4万降到2025年的16.1万,但高端新能源的占比却在提升。

比如在30万—40万元市场,新能源车的份额从2021年的14.4%飙升到2024年的39.8%;

40万元以上市场,更是从12.3%涨到42.8%。

这说明,不是消费者不买贵的车了,而是他们不愿意为“过时的技术”和“虚高的品牌溢价”买单了。

于是,自主品牌开始抓住机会。问界M9月销稳定在1万辆左右,售价50万上下;

阿维塔连续五个月销量破万;

领克900上市百天交付超2万辆,定价30万—40万;

甚至还有定价70万—100万的尊界S800,上市67天订单破万。

这些车之所以能卖出去,不是靠“便宜”,而是靠“值”:

智能座舱、高阶智驾、豪华内饰、超长续航,样样都比同价位的燃油车强。

但问题来了:既然高端新能源能打,为什么整体车市均价还在往下走?

答案藏在政策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里。

2024年开始,国家大力推动“以旧换新”和“报废更新”政策。

很多原本打算再开几年的老车用户,被补贴吸引,换了一辆便宜的新车。

结果就是,5万元以下的微型电动车销量从2023年的2.5%,一路涨到2025年的4.2%;

10万元以下车型的销售占比也从15.2%升到17.3%。

这些低价车拉低了整体均价。

换句话说,车市正在“两极分化”:

一边是预算有限的用户,选择高性价比的入门电车;

另一边是追求体验的用户,直接跳过燃油车,去买配置拉满的高端新能源。

中间那块“不上不下”的市场,反而在萎缩。在这种背景下,车企的新车定价策略,就必须更精准、更果断。

过去,车企喜欢玩“高开低走”:

新车上市先定个高价,营造“高端感”,等销量不行了,再慢慢降价促销。

这种套路在2010年代很管用,因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知道成本,也搞不清真实价值。

但现在不行了。

互联网让价格透明到极致,一个车型的成本结构、供应链来源、竞品对比,网上全都能查到。

你要是敢虚高定价,第二天就会被网友扒个底朝天。

再加上主管部门盯得紧,频繁调价容易被认定为“扰乱市场秩序”。所以,越来越多车企选择“一口价”模式。

别克在2025年3月率先宣布全系车型全国统一售价,不分地区、不分渠道,线上线下一个价。

上汽通用的高管说,这不是促销,而是营销体系的重构,把原本预留的降价空间,直接体现在初始定价里。

这种做法的好处很明显:

消费者不用再花时间比价、砍价、等优惠,决策链路缩短,转化率提高。

对车企来说,也能避免老车主维权、经销商抱怨、库存积压等一系列问题。

但“一口价”不是谁都能玩的。

它要求车企对成本控制有极强的把握,对市场需求有精准的预判。

如果定价太高,没人买;

定价太低,又可能亏本。

所以,现在的新车定价,几乎是一场“一次性考试”,考不好,可能连补考的机会都没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近的新车发布会,越来越像“价格发布会”。

车企不再花大篇幅讲技术参数,而是直接把价格甩出来,配上一句“比同级便宜3万”或者“配置拉满只要15万”。

这种直给的方式,反而更受消费者欢迎。当然,激进定价也有风险。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利润。

2024年,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已经跌到4.3%,2025年前四个月进一步下滑到4.1%,远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很多车企其实是“卖一辆亏一辆”,靠融资或者集团输血撑着。

如果长期这样,研发投入就会被压缩,产品质量可能打折扣,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

这也是为什么中汽协和工信部反复强调:

要“卷价值,别卷价格”。

技术、安全、服务、体验,这些才是长期竞争力。靠低价抢市场,短期可能有效,但长期一定走不远。

那么,普通消费者该怎么应对这种变化?

第一,别急着“抄底”。

现在车价波动大,今天你觉得便宜,明天可能更便宜。除非你真的急需用车,否则不妨多观望几个月。

尤其是年底或大型车展前后,往往是价格调整的密集期。

第二,关注保值率。

新能源车贬值快是事实,三年车龄的插混车保值率只有43.9%,纯电车更低,只有42.6%。

如果你打算三五年内换车,建议优先考虑保值率高的品牌,比如丰田、本田,或者有官方认证二手车体系的车企,比如比亚迪、蔚来。

第三,别被“期货式配置”忽悠。

有些车企为了吸引眼球,宣传一堆“未来可升级”的功能,比如高阶智驾、城市NOA,但实际上这些功能要么还没上线,要么需要额外付费。

买车时,最好以“当下能用”的配置为准。

最后,回到开头那句话:买车越来越像买手机。

但车毕竟不是快消品,它关系到安全、家庭、日常通勤,甚至是一笔不小的资产。

所以,在价格波动剧烈的当下,理性比冲动更重要。

车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调整。

价格战不会消失,但打法变了。

从“打完再调”到“一锤定音”,从“拼谁更便宜”到“拼谁更值”,这场调整的本质,是市场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理性的过程。

对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好事。

因为只有当车企不再靠信息差和营销套路赚钱,而是靠产品本身说话时,我们才能真正买到“物有所值”的车。

而这一天,或许已经不远了。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