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哥们儿,来,坐。今儿这酒,我估摸着得喝得烈一点。
为啥?刚瞅了眼北汽蓝谷的财报,给我看乐了。不是幸灾乐祸的乐,是那种你看到一个魔术师,明明手法拙劣,破绽百出,但他就是能面不改色地把表演进行下去,你一边觉得荒诞,一边又有点佩服他心理素质的那种乐。
你先琢磨琢磨这事儿。北汽蓝谷,2025年第三季度,又亏了11个多亿。这算新闻吗?不算。这已经是人家的常规操作了。从2020年开始,连着23个季度,每个季度都在亏钱。掰着指头算算,快六年了,一天好日子没过上。几年下来,里外里亏了小300个亿。
300亿,是什么概念?
搁咱们这儿,修一条地铁线,绰绰有余;建他十来个三甲医院,不成问题。就算你拿去撒钱玩儿,一天撒个一百万,你也得撒上个八十多年。
结果呢?北汽蓝谷拿着这笔钱,愣是把自己烧成了一个行为艺术。
有意思的是,人家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还涨了56%。你品,你细品。生意越做越大,钱越亏越多。这叫什么?这叫“赔本赚吆喝”的究极形态。就好比你开了个包子铺,一个包子成本三块,你卖一块五,还买一送一。门口天天排大队,街坊邻居都夸你生意好,场面那叫一个红火。到了晚上关门一算账,你媳妇儿能拿着擀面杖追你三条街。
北汽蓝谷现在就是这个状态,只不过追着它的不是媳妇儿,是市场的灵魂拷问。
这事儿关键在哪儿呢?说白了,就是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已经不是蓝海,不是红海,是血海。一片粘稠的、翻滚着资本泡沫和技术焦虑的血海。所有人都杀红了眼,甭管你是家大业大的“共和国长子”,还是兜里揣着PPT就敢上路的“新势力”,都得跳进这个绞肉机里滚一圈。
价格战打得跟不要钱似的。今天你降八千,明天我就敢送全套家电。这已经不是在卖车了,这是在交朋友,含泪交朋友。所以北汽蓝谷的营收增长,我估摸着,很大一部分是靠着“打骨折”换来的销量。卖一台,亏一台的钱,但账面上的流水好看了,能给资本市场讲故事。
说到讲故事,北汽蓝谷这些年,故事可没少讲。
你看他手里的牌:享界、极狐、BEIJING。听着人强马壮,但你仔细扒拉一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先说极狐(Arcfox)。这是北汽蓝谷的“嫡长子”,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当年一亮相,什么麦格纳代工、顶级供应链,各种高大上的光环往身上套,摆明了就是要冲高端,跟蔚来、理想们掰手腕。结果呢?雷声大,雨点小。车是不错,但就是卖不动。你说它品牌力不行吧,它天天搞联名,赞助演唱会,存在感刷得满满的;你说它产品不行吧,开过的人也都说机械素质在线。
问题出在哪儿?要我说,极狐就像一个用功读书但总是考不出好成绩的学霸。他很努力,也很优秀,但他身上缺了点“群众缘”。那种让消费者一看就“上头”,非买不可的魔力。在如今这个“网红”当道的时代,光做个“好人”,是没用的。
再说BEIJING品牌。这算是家里的“老黄牛”了。主要阵地在哪儿?网约车、出租车市场。给B端市场供车,走量,稳定。但缺点也明显,利润薄得跟纸一样,而且品牌形象被牢牢钉死在了“工具车”的柱子上。你想想,谁会为了追求诗和远方,去买一辆自己平时打车坐的车?这叫品牌天花板,低得你一抬头就能撞着脑袋。
所以,你看,北汽蓝谷的局面就很尴尬。想往上走的极狐,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想守住基本盘的BEIJING,又赚不到什么大钱。两头不靠,卡在中间,不上不下。
那烧掉的这300亿,就真打了水漂?
也不全是。这笔钱,更像是一笔巨额的“学费”。交给了这个残酷的市场,买了个教训,也买了个未来。
你猜怎么着?这个未来,就押在了那张新牌上——享界S9。
这名字前面,藏着两个让整个行业都得抖三抖的字:华为。
对,又是华为。现在造车,你要是跟华为不沾点边,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叫“含华量”,含得越多,股价越妖,市场预期越高。
北汽蓝谷跟华为合作搞的这个享界,才是它现在故事的核心。前面的极狐,你可以理解为是北汽自己摸索着考大学,结果考了个二本。现在的享界,相当于请了个超级学神当家教,目标直指清华北大。
这事儿就像往滚油里浇凉水——炸了!资本市场立马就有了反应。不管你之前亏了多少,只要抱上了华为的大腿,大家就愿意再相信你一次。因为市场信的不是你北汽蓝谷,信的是华为点石成金的能力。问界M7、M9的成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北汽蓝谷现在的心态,我揣摩着,有点像一个破落的贵族,把家里最后一件祖传的宝物拿出来,跟一个江湖上最强的镖局合作,赌这一趟能翻身。成了,东山再起;败了,万劫不复。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它能亏损23个季度还屹立不倒。
一方面,它是国企背景,“亲儿子”的身份让它有兜底的资本,饿不死。银行的贷款,地方的支持,这些都是民营企业羡慕不来的“输血管”。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还在给它输血。赌的就是它能靠着华为,完成这惊天一跃。现在的市值,不是给过去的成绩单估值,而是给未来的可能性买单。这就像买彩票,虽然明知大概率是废纸一张,但万一中了呢?那种一夜暴富的想象,本身就值钱。
写到这儿,我有点感慨。
北汽蓝谷的这盘棋,其实是整个中国传统车企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它们曾经是巨人,有技术,有工厂,有渠道,但在新能源这个新牌桌上,却发现过去的经验和优势,一夜之间成了包袱。
它们想转身,但船大难掉头。既要维持老业务的体面,又要开辟新战场的辉煌,结果往往是左右互搏,资源分散。你看它又是极狐又是享界,多品牌运作,看似全面开花,实则每一朵花都分不到足够的养分。
所以,北汽蓝谷这亏损的300亿,与其说是经营不善,不如说是在为一个旧时代的辉煌,支付“迟到的账单”。它在用真金白银,去填平从燃油车时代到智能电动车时代之间,那道深不见底的认知鸿沟和技术鸿沟。
这笔学费,交得肉疼,但也必须交。
至于未来,北汽蓝谷到底是能借着华为的东风,上演一出“王子复仇记”,还是继续在亏损的泥潭里挣扎,成为历史的注脚?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牌局太大了,桌上的玩家个个都是人精。
唯一能确定的是,这场大戏,远没到落幕的时候。北汽蓝谷这颗“老姜”,是被拍死在沙滩上,还是辣得所有人流眼泪,咱们就端着小马扎,继续看吧。
这事儿你怎么看?是觉得它在垂死挣扎,还是在卧薪尝胆?评论区聊聊呗。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