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三十年的真相,日本汽车工业如何在中美夹击下踏上末路?

在2024年阴历春节还没到的时候,中国汽车界传出了一个让人激动不已的好消息。

日本汽车出口2023年的数据出炉了,他们一共卖了442万辆车到国外。但这个数字,显示出中国更厉害,因为中国去年出口了491万辆汽车,比日本多多了。

这也意味着,在称霸全球汽车出口市场三十多年后,日本首次把第一的位置让给了中国。

现在来看,像丰田、本田、日产这些日本的大牌车厂,虽然还是公认的汽车行业大佬,但也得面对中国和美国这些新兴汽车势力的强大竞争。

曾经多次平稳应对外国制裁和经济挑战的日本汽车工业,现在看来,好像要把整个日本都带向一个深不见底的困境。

失去三十年的真相,日本汽车工业如何在中美夹击下踏上末路?-有驾

为啥在燃油车时代混得风生水起的日本汽车工业,到了电动车时代就掉了链子,还连带着整个国家一起受影响呢?这事儿得从日本汽车工业走到巅峰之后慢慢道来。

【日系出海】

话说到了1983年,日本一跃成为全球汽车制造的老大,把美国挤了下去。这下,美国好多工人丢了饭碗,心里头那个苦啊,于是大家伙儿一合计,决定不再买日本的东西了。

从八十年代起,日美之间那场汽车贸易大战,最后就是让日本一边限制汽车出口、降低汽车关税,一边鼓励日本的汽车厂家到国外去发展。

1983年,日产公司带头在美国建了个工厂,开始造起了用上美国零件的“日本车”。这么做呢,美日两边政府其实是想了个法子,既不让日本汽车工业垮掉,又能把被日本车厂抢走的工作机会,给重新带回美国来。

但在日本车企跑到美国去建厂这件事上,他们走了条与众不同的路。为啥在日美汽车贸易战打响前,日本车企没想着去美国闯荡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失去三十年的真相,日本汽车工业如何在中美夹击下踏上末路?-有驾

一方面,如果车企选择到国外去建厂,而不是在国内增加生产线,可能会被大家说成是只想着赚钱,不管国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呢,日本车企之所以能比欧美车企更有竞争力,关键就在于他们的人工费用更低。

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合伙开的厂,现在看起来不怎么赚钱,但那些日本老板们出国闯荡后,还是想出了别的赚钱法子。

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在美国建的厂房赚不到钱,主要就是因为美国劳动力太贵。那要是日本车企去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建厂,会不会就能找到新的赚钱机会呢?

事实证明,这个想法真的很靠谱。当时日美正打着贸易战,而中国呢,正打开大门搞经济。而且,那时候中美关系好得很,就像蜜月期一样,所以日本向中国转让技术,那叫一个顺畅,没啥阻碍。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和日本就吸引日本汽车厂家来投资的事儿,谈了好多回。到了九十年代,这些努力有了成果,一大批中日合作的车厂陆续建了起来。

失去三十年的真相,日本汽车工业如何在中美夹击下踏上末路?-有驾

1996年,跟中国合作快二十年的丰田公司,和一汽集团一起,创办了天津一汽丰田发动机公司。这家公司做的发动机,以前经常用在当时特别火的“夏利”汽车上。

比起丰田,日产其实更早一步,在1993年就已经和郑州轻汽等好几家中国企业联手,创办了“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另外,像本田、马自达、三菱、五十铃这些日本大品牌,也都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进入了中国市场。它们跟中国合伙开了公司,投了不少钱进去,确实让日本车企又迎来了一个好时候。但这么做,也像是给日本接下来三十年的挑战埋下了伏笔。

【转移的真相】

其实从1990年开始,日本在国内的汽车产量达到了1340万的高点之后,就慢慢减少了。不过跟国内产量一直下滑不一样的是,日本汽车公司在海外的生产数量却是在不断猛涨。

拿汽车行业的老大丰田来说,到了2023年,丰田已经造出了3亿辆车,这当中有1.8亿辆是在日本本土的丰田工厂里生产出来的。

丰田公司在国外设立的工厂以及与别家合办的公司,一共制造了剩下的1.2亿辆车。

失去三十年的真相,日本汽车工业如何在中美夹击下踏上末路?-有驾

虽然丰田这些日本车厂,看起来还是把大本营放在日本,但从车子总数上来说,丰田花了近一百年时间才造了1.8亿辆车。而日系车厂呢,只用了三十年出海打拼,就造出了1.2亿辆车,真是挺厉害的。

还是拿2023年的丰田来说事,在那一年前11个月,它们竟然造出了923万辆车,这数字挺让人惊讶的。你想啊,就在前一年,也就是2022年,整个日本一年才生产了784万辆车呢。

其实,丰田公司说的923万辆车,是指他们在全世界生产的总数。这里面,只有300万辆是在日本本土的工厂做出来的,超过三分之二的丰田车,都是因为他们在海外投资生产出来的。

这个比例对其他所有日本汽车品牌也都适用。其实啊,从九十年代开始,那些海外生产的车子,已经不再是日系车企里可有可无的小角色了,而是慢慢变成了生产的主力军。

对日系汽车厂家而言,不管在哪儿造车,他们都能赚到钱。搞合资企业,一来能用上更便宜的人力,二来跟外国政府搭个档,就能迅速打进当地市场。

可话说回来,虽然汽车厂家没亏本,有的甚至还能赚点,但对日本国家来说,这可不是啥好消息。

失去三十年的真相,日本汽车工业如何在中美夹击下踏上末路?-有驾

我之前在两篇文章里稍微提了下,日本和美国在汽车贸易战上为啥这么小心呢,主要是因为汽车行业跟纺织、钢铁还有半导体这些日本被罚过的产业大不一样。

对日本来说,纺织和钢铁这些行业,如果被制裁了,顶多是转行或者彻底垮掉。但汽车工业可不一样,情况就没那么简单了。

对日本人来说,车子不光是他们一辈子里很重要的一个买东西,而且还是好多工业流程最后造出来的东西。

一辆汽车是由好多东西拼起来的,其中大部分是60%的铁,然后是20%的其他金属,还有10%是玻璃,剩下的10%则是塑料和橡胶做的东西。

为了让汽车制造更省钱,企业所在的国家得建起一整套相关的工厂,还要专门给汽车厂搞条原材料供应线。

造汽车时,机械部件的制造和保养得靠好多当地的机械厂来帮忙搞定。

失去三十年的真相,日本汽车工业如何在中美夹击下踏上末路?-有驾

就像我之前说的,虽然汽车业在日本GDP里只占10%,出口额里占20%,但那些因为汽车业而建起来的一大堆配套工厂,加起来却撑起了日本GDP的大半边天。

但是,日本车企把好多工厂都挪到了国外,为了省钱,它们肯定得找那些离海外工厂近的供应商,买原料和零件。

所以,日本开始到国外去造汽车,这事儿带来的影响可大了,不光是赚的钱的结构变了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日本国内的工业因为汽车制造都搬到外面去了,结果整个都衰退了。

1990年,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日本“失落三十年”的起点,日本国内的汽车生产量开始了一路下滑,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1994年,美国超越了日本,把汽车制造世界第一的宝座从日本手里接了过来。过了十五年,日本才又把这个位置交还给了以前的领头羊——美国。

到了2007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汽车制造的老大,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从那以后,日本就再也没机会重回这个榜首位置了。

但话说回来,日本对那“消失的三十年”似乎不太在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问题核心——日本的车企,在这段时间里其实没受到啥大影响。

失去三十年的真相,日本汽车工业如何在中美夹击下踏上末路?-有驾

他们靠着海外工厂赚得盆满钵满,对本土供货商遇到的困难就不那么上心了。靠着海外市场的亮眼表现,哪怕日本再经历三十年的不景气,这些日本汽车厂家也依然能站稳脚跟。

不过,这种想法真是太天真又自满了。新的潮流一来,日本汽车厂家的衰落,已经静悄悄开始了。

【新能源误区】

说起现在日系汽车厂家的没落,不少人觉得,他们没跟上新能源的大潮,这是走得最错的一步。

但如果你这么想,那就真冤枉日系企业了。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小岛国家,所以那里的日系车企,其实老早就琢磨着怎么转变能源使用方式了。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三大汽车品牌就开始琢磨怎么造混合动力车了。一直到今天,它们在混合动力车方面还是老大,领着大家往前走。

现在来看,新能源在汽车市场里的位置,其实没大家想的那么关键。去年,中国能超过日本,当上世界汽车出口老大,靠的不是新能源车企,而是像奇瑞、上汽这些老牌子车企的燃油车。

失去三十年的真相,日本汽车工业如何在中美夹击下踏上末路?-有驾

其实,中国能在燃油车市场上站稳脚跟,和日本没抓住新能源大潮的原因挺像的,主要就是日本企业的老一套制度太难改了。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系汽车厂家之所以会选混动汽车,主要是因为那些从燃油技术起家的高层和中层领导,没法完全抛开老本行。

在老的日本公司里,比起个人本事大小,干了多少年工作才是决定员工在公司里地位高低的最关键的事儿。

日本在经济腾飞那会儿,靠的是一种老员工优先晋升的老规矩,这让企业稳稳当当的,最后还慢慢超过了欧美的大公司,成了他们的一个大优势。

但是,当日本企业终于站在了行业巅峰,却发现员工很少流动,这反而成了企业更新血液、推动创新的最大绊脚石。

这个问题不光是日本汽车工业碰上的,但在汽车这行当里,它的影响可算是最大的。毕竟,日本的车厂就是吃了创新不够的亏。

他们开始走下坡路,不过还好海外工厂赚了大钱,所以短时间内,他们还能扛得住之前错误决策的后果。

企业一直赚钱,这让那些坚守燃油车不放手的老顽固更加固执。他们觉得,只要公司账面上还是盈利的,自己的路就走得对,日本汽车厂商还是天下无敌。那些新能源的东西,不过是老外弄出来的新花样罢了。

失去三十年的真相,日本汽车工业如何在中美夹击下踏上末路?-有驾

2023年刚过去,丰田公司还是赚了大钱,年利润超过了300亿美元。这个数目不光是特斯拉已经赚到的钱的两倍,还比特斯拉这十年来在研发上花的钱都要多。

不过,正因为一直赚钱,日本企业里的那些老一辈就懒得琢磨怎么跟上新趋势。等到企业开始赔钱,这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管理者们,压根儿没办法带着企业翻身。

【尾声】

过去一年里,可以看出日系车有点走下坡路了。尽管像那三大品牌还是赚着钱,可不少小日本车企和它们的合资伙伴,却已经开始被市场淘汰了。

2023年10月24号,广汽集团公布了一则消息,说广汽三菱要进行重组,这也意味着广汽三菱将不再在中国市场继续发展了。

对于日本汽车厂家来说,如果只想着眼前的好处,脑筋转不过来,可能一开始不会吃亏。但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慢慢踏上一条没法回头、越来越下坡的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