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解放9月卖了约1.37万辆传统中重卡,新能源近3800台。市场份额分别是25.7%和17.6%,听上去确实很牛。说实话,传统和新能源双料冠军,放在过去三年里,看谁家做到的,真没几个。别光看数字,背后的供应链和研发力度才是杀手锏。
刚跟一圈同行聊起他们卖车的难处。老赵是个传统车销,经常抱怨,采购配件有时候像扯皮,供应链像拉扯的橡皮筋,紧得让人心慌。相比之下,新能源车型的供应链虽然复杂,但厂家的管控更严,核心零部件供应提前一季锁死,对比鲜明。能做到新能源销量第一,一汽解放背后的供应链协调能力,绝不简单。
说回这销量数据,我倒是想细掰掰。传统车卖1.37万辆,新能源0.38万辆,新能源占比才17.6%,感觉还远没赶上传统,但从市场增速看,这个比例已经算是增速很快了。去年同期新能源可能只有10%上下,短短一年时间,扩展得这么快,真是让人侧目。怎么做到的?我猜,一方面是一汽解放对新能源动力链方案的积累比较早,二方面是渠道对新能源车接受度快速提升。虽说后面有没有更好产品和政策支持,也不能忽略。
前两天跑业务,跟经销商聊起车价。他们说,同这个价位传统重卡和新能源重卡跑的成本差不少。比如加燃油的传统车,百公里油耗差不多35-38升,当前6元左右算,单算油费就是200元左右。新能源充电成本模糊点,夜间电价便宜也要三四十元,差距还算明显,但日常保养省了不少。这里我还没把电池维护和换电成本算进去,不确定以后怎么稳住利润。你们平时算过类似成本吗?
我自己翻了翻去年写的笔记,记得一汽解放研发部门那次分享提过,新能源重卡在推进时遇到最大挑战不是动力电池本身,而是整车轻量化和续航的平衡。说白了,就像穿衣服,够暖和不够轻便,这俩得找到平衡点。订货会上,我还听见研发总监说:新能源车型,我们不想只做跟传统车‘换汤不换药’,得有自己的用车逻辑和解决方案。这话挺扎心,因为不少厂商新能源车型上市后,看起来只是传统车换电池,没实质变革。
说实话,去年我还以为新能源重卡的市场增速得持续爆发,但真到手里数据看,会发现用户换车节奏慢,有点像燃油车换发动机那么难。这牵涉到路线规划、车队管理等一系列麻烦事。经销商小刘当时吐槽说,好卖不代表用户愿意换,很多老客户宁愿忍着传统车跑,也不着急换新能源,尤其重卡牵涉大量资金和流程。这让我开始反省,是不是把新能源市场想象得太理想化了。
另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前几天维修店师傅唠叨,说一辆新能源卡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故障,客户才用了不到一年,一下维修费动辄上万元。这让人心里打鼓,虽然是少数例子,但怎么保障这种大容量电池的长期可靠性,还是新能源车走向主流必须面对的问题。你们手上有没有类似的故事?感觉这个门槛,不低啊。
顺带一提,一汽解放的传统重卡价格带大多在30万到50万区间,新能源中重卡多在50万以上,价差不小。但单看销售额,新能源市场的增长潜力不容忽视。对比同价位的江淮和福田新能源车型,一汽解放技术储备和售后体系显然更成熟,也更受车队老板认可。厂家这几年在渠道建设上投入不少,线下服务网点逐渐完善,这对换车意愿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说到渠道,之前我还跟市场经理聊天,他说,咱们这些渠道不光是卖车,还要帮客户解决用车后续配置和智能管理痛点。车队老板不光买辆车,还想买个‘驾培+维修+数据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经销商不仅卖车,更多在做客户关系维护和增值服务。一汽解放这帮人也憋着大招,把车当移动终端在做,毕竟重卡不是开玩笑,停得住,赚得钱才能多。
顺便说一句,我忽然想到,新能源重卡未来是不是还能跟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搭个边?这些年实验多了,产业链联动起来,可能不仅仅是更环保,更省钱,更智能。虽然现在说这话有点超前,没真数据支撑,但不少一线玩家其实都盯着这些技术点。新能源只是个开始,未来重卡行业还得看谁能把智能化做透。
哦对了,话说回来,为什么同一家一汽解放传统和新能源都能领跑?我觉得原因不光是资本和技术,更是他们内部研发供应链协同上的默契。这好比一家饭店,传统菜系和创新菜系都要拿捏稳,供应链保障原料两手抓,才能保证市场份额。别看新能源复杂多变,传统车市场份额也不容丢。不然换谁都撑不起那个25.7%和17.6%的数据。
我还得问问你们,拿新能源重卡对比传统车,除了成本和续航,你们觉得什么因素最让用户犹豫?动力表现?售后?还是说,纯粹就是换车麻烦?我这里其实还有个小秘密,听说有的车队甚至用传统车做为备用机,新能源车跑主要路线,就是个保险配置。换句话说,新能源重卡还没到完全替代传统的地步,这种组合玩法,会不会成为市场常态?
写着写着,我反倒觉得,中重卡市场的游戏规则还远没明朗,2025年朝这个方向努力的厂商,谁能真正拿下最后一公里?这段我们先按下不表。话说,你们最近有没有碰到什么新能源重卡使用上的坑或者惊喜?分享一下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