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服务区,就是当代车圈的最终审判庭,不服来辩。
在这里,一切PPT上的黑科技、发布会上的骚话,都得被现实的大嘴巴子抽到显出原形。纯电车主们正围着那个冰冷的“电子奶嘴”,排队等待着精神与续航的双重哺乳,那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对插队者的憎恨。隔壁加油站,燃油车大哥五分钟搞定,一脚油门绝尘而去,脸上挂着三分讥笑,三分薄凉,和四分不动声色,突出一个祖传的优雅。
而在这场冰与火的年度大戏中,总有那么一撮人,在旁边吃着泡面唱着歌,心态稳如老狗。他们就是增程车主。一个曾经被技术原教旨主义者喷成“脱裤子放屁”的物种,如今却成了这场大型行为艺术里唯一的正常人。
讲真,这事儿就非常魔幻。
几年前,车圈的“懂王”们是怎么说增程的?“烧油发电再驱动,能量多重损耗,简直是工业史上的耻辱柱”,逻辑清晰,数据详实,就差把理想和问界的工程师拉去电椅上cosplay雷电法王了。理论上,这套逻辑无懈可击,完美到可以直接写进大学教科书。
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理论在服务区排队的铁栏杆面前,一文不值。
这个国庆,增程车主的朋友圈,堪称一场大型凡尔赛展览:“哎呀,从北京开到长沙,1300公里,中间忘了充电这回事儿”、“堵在高速10小时,隔壁电车大哥都开始盘算怎么叫拖车了,我的问界油耗才不到6个,甚至有点无聊”。
这就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的精髓。当所有人都还在讨论怎么把蛋糕做得更精致时,最牛逼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增程车干的就是这个事儿,它不跟你卷什么800V高压快充,也不跟你聊三电系统的理论峰值,它直接釜底抽薪: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我既要有电车的静谧丝滑,又要有油车的说走就走。
你们卷技术,我卷场景。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这套逻辑,本质上是一种反技术崇拜的民粹解构。决定自动驾驶上限的,不是特斯拉的FSD,而是山东聊城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同样,决定新能源车体验上限的,不是实验室里跑出来的热效率,而是国庆期间高速上那个唯一空着的加油枪。
增程车这玩意儿,就是一个移动的压缩毛巾。平时在城里上下班,它是块精致小方巾,用电,每公里不到一毛钱,安静又平顺,体面。一到节假日要长途奔袭,Duang一下,加点油,它就膨胀成一条能把你从北到南裹起来的浴巾。你问它技术纯粹不纯粹?大哥,过日子呢,谁天天跟你谈纯粹?纯粹能当饭吃吗?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需求就特别简单。我的车,核心功能是别在我拖家带口的时候给我整活儿。我不在乎那个能量魔方热效率是44%还是45%,我只关心我闺女在后座喊着要上厕所的时候,我能不能在十分钟内找到补能的地方,而不是对着手机地图上那个“当前排队15辆”的赛博华表陷入沉思。说白了,老百姓买车就是过日子,不是搞科研!谁方便我用谁!
当然,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真正的信徒。
比如奔驰车主,你跟他说这车内饰异响、发动机漏油,他会告诉你,这颗三叉星徽标本身,就值三十万。这是品牌玄学,是信仰。再比如特斯拉车主,你跟他说单踏板反人类、内饰毛坯房,他会跟你聊FSD的未来和极简主义的哲学。这是一种“机你太美”的执着,人家买的不是车,是通往马斯克火星殖民地的船票,你一个地球人懂个屁。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增程车主没有这种信仰负担。他们是车圈最实用主义的一群人,他们不信教,只信加油站。
所以当理想月销几万台,当问界M9的增程版订单占比超过80%的时候,一点都不奇怪。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告诉市场什么是他们想要的。政策给绿牌,免购置税,更是火上浇油。尤其是在那些充电桩比共享单车还稀有的三四线城市,增程车简直就是版本答案,是唯一指定的新能源耶稣。
当然,这整个增程的故事,本质上就是一个聪明的、利润丰厚的拐杖。但它在当前这个阶段,就是最优解。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增程车比喻成压缩毛巾,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还真他妈有点道理。
总有人在争论,说增程是过渡技术,纯电才是未来。是是是,未来是纯电的,未来我们还能星际旅行呢,但这跟我现在要开车回家过年有啥关系?在充电5分钟续航1000公里的固态电池跟白菜一个价之前,所有的未来都只是期货。而增程,是现货。
所以,增程车到底牛逼在哪?它牛逼就牛逼在,它承认了我们当下的基建就是个半成品,承认了用户的耐心是有限的,承认了大家对于长途出行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它放弃了技术上的“纯粹”,换来了用户体验上的“圆满”。
最终的真理就是,最好的技术,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能让你在堵了十个小时车之后,依然能准时赶上家里那顿热饭的技术。
其他的,都是扯淡。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