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某新势力展厅时,销售经理正把刚贴三天的价签撕下重写。“这季度第四次调价了。”他苦笑着指向身后海报——某旗舰车型累计降价已达7.2万元。这种疯狂正在全国4S店上演,大众中国CEO贝瑞德那句“130个品牌混战”的感叹,此刻显得格外真实。
乘联会最新报告揭露更残酷现实:2024年一季度除头部两家车企,超91%电动车企单车利润为负。某新势力财报显示,其单季营销支出竟是研发投入的2.1倍。当价格战吞噬利润,企业就像踩着油门冲向悬崖。
转机出现在工信部一纸新规。强制供应商账期缩短至30天,让长期被拖欠货款的小企业喘了口气。深圳更率先取消地方购车补贴,副市长黄敏直言:“用财政输血维持虚假繁荣,不如让市场自我净化。”
二手车市场率先感知剧变。某豪华品牌电动车官降15万后,车主李先生发现爱车残值暴跌40%。“省下的购车钱全赔在置换里了。”这种价值损伤印证着贝瑞德的预言:没有技术支撑的降价终将反噬品牌。
长安汽车的实验室正上演另一种革命。工程师们将电控系统体积缩小23%,成本反降15%。更关键的是研发投入首超营销费用,这在三年前不可想象。吉利则押注固态电池,其CTO李书福放言:“当续航突破1000公里,价格战自然终结。”
行业洗牌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分析师张翔跟踪发现:近三个月已有14个品牌月销不足千辆。“未来18个月,幸存者不会超过20家。”那些烧钱换市场的玩家,正听到倒计时滴答作响。
(数据来源:乘联会2024Q1行业报告/上市公司财报/工信部《汽车行业支付结算管理办法》/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残值监测)
【投票】你认为电动车行业洗牌后能存活多少品牌?
A. 20家以内 B. 20-40家 C. 40家以上 → 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
注:本文数据及事件均基于公开资料,不构成投资建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