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合肥停车场3000辆新车集体点火:一场关于67%销量增长和8000元差价的局

凌晨2点,合肥停车场3000辆新车集体点火:一场关于67%销量增长和8000元差价的局

北京三元桥的极氪售后站,服务经理盯着电脑屏幕愣了半分钟。眼前这位车主开来的车,仪表盘显示总里程17公里,座椅塑料膜还没撕,方向盘上甚至能闻到新车的味道。可后台数据跳出来的信息让他没法继续操作:过户次数1次,原始注册人某出行科技公司,车辆性质预约出租客运。

免费升级100度电池包的活动,这车没资格参加。电池终身质保?也没了,降为8年16万公里。车险保费第二年要涨42%。

车主花了30万,买的是一辆挂了一天公司户的“二手车”。

这种车在燕郊旧车市场有个专门的叫法:零公里。

廊坊车商只问三句话

燕郊可能是全国最大的零公里中转站。车商老李收车从来不看里程、漆面、轮胎,因为这些车基本都是原装状态,连胎毛都还在。他只问三句:带不带票,绿本几手,电池在不在保。

去年7月某天,老李一次收进45辆某品牌纯电SUV,平均收购价比官方指导价低34%。整备只需20分钟:撕座椅膜,脚垫重新塑封,屏幕贴膜。有个动作挺反常——他让学徒往纯电SUV油箱里加10块钱汽油,说法规要求二手车上架必须有燃油照片。

回到档口,这车看着跟展厅新车没什么两样,但OBD插口已经被读取过17次,电池循环3次。老李的解释是“唤醒”,说不上路也得每月补电,不然电池会饿死。

车辆外观崭新,可它已经不是新车了。

宁德时代藏了句话

宁德时代去年10月更新质保条款时,在某个不起眼的位置加了一句:“仅限车辆首任私人非营运车主。”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只要行驶证曾经是公司户,哪怕只挂了一天,电池终身质保立刻失效。

凌晨2点,合肥停车场3000辆新车集体点火:一场关于67%销量增长和8000元差价的局-有驾

北京那位车主把销售微信聊天记录做成PDF发到网上,48小时阅读量120万,跟帖1.7万条。“终身质保”这个话题迅速冲上车友圈热搜。

类似的情况可能比想象中更普遍。某品牌4月上报交付3.2万辆,实际上险只有2.4万辆,差值8000辆以“二手车”身份沉淀在B端。其中2000辆在月末最后一小时集中上牌,系统时间戳显示23点58分47秒完成选号。

由于这些车当天未出险,保险公司数据滞后48小时,4月上险数字正好避开监管。品牌方对外宣称同比大增67%,股价一夜涨14%。到6月二手车平台同车型挂牌激增,投资者才反应过来。做空报告一出,股价三天跌回原点。

凌晨的灯光秀

合肥某新能源工厂去年6月某个凌晨,停车场突然亮起3000盏大灯,像演唱会现场。这些车不是要交付,而是要开到200米外的检测线“过灯”,拿合格证上牌,然后在五点前全部开回原地。平均里程0.6公里。

第二天公司公告“6月销量同比增31%”,股价涨停。到7月二手车平台同车型挂牌价直降2.3万,首批真正订车的个人买家还没提车,就发现自己被“官方背刺”了,引发400人维权群。

财务总监在内部群算过账:把库存车以8.5折卖给二手车商,虽然一次性亏1.2亿,但可以计入当月批发销量,完成券商对赌的7.5万辆目标。否则股价跌破质押线,大股东要追加4亿保证金。

工厂设备折旧按小时计费,停线一天净亏280万。产能利用率只有29%的情况下,这笔账怎么算都是把库存处理掉更划算。

8000元差价引发的踩踏

今年8月,某品牌纯电SUV突然官降2万。本以为能刺激订单,结果点燃了零公里库存的踩踏。

全国6到7月积压的1.6万辆零公里车成本只有11.5万,二手车商12.3万就甩,终端价比官降后新车还便宜8000元。消费者直接选择买旧不买新,4S店周末客流跌30%。

为了守住销量,厂家悄悄再给6000元装潢返现,相当于二次降价。隔壁几家品牌一看形势,连夜跟进官降。仅8月第二周,纯电SUV细分市场均价就下拉了9.4%。

凌晨2点,合肥停车场3000辆新车集体点火:一场关于67%销量增长和8000元差价的局-有驾

价格战进入自我实现预言:降价越多,库存越多;库存越多,零公里越多;零公里越多,再逼着降价。

补丁来了

工信部、商务部、财政部9月联合发文,规定自注册起未满6个月的车辆,不得以二手车名义交易、过户或出口。文件流出当晚,天津港保税区1200辆零公里车抢关出口,排队排到凌晨3点。

业内估计政策能堵住60%的套利通道,但漏洞依然在。车企可以把车丢给关联租赁公司满6个月再批量出货,只是资金占用周期拉长,成本年化增加7%左右。对现金流紧张的品牌来说,这7%可能就是压垮的那根稻草。

文件同时要求二手车平台亮明过户次数,瓜子、懂车帝已经连夜上线零公里风险提示标签。但能不能落地,还得看各地车管所数据对接速度。广州、深圳10月1号先行试点,效果好的话明年初全国推广。

怎么避开

查绿本,看初次登记日期和使用性质,公司户加登记未满半年的要留心;查维保记录,如果显示PDI检测0公里但电池循环次数大于等于3次,多半有问题;查发票,开票方是租赁或出行公司,且价格远低于指导价的,基本可以确定。

合同里必须写明车辆未登记、未上牌,享受首任车主全部权益,加盖4S店公章。销售口头承诺的质保一样,要求写进补充条款。否则后续维权会很被动。

杭州萧山区法院今年7月立案了67起零公里二手车消费欺诈案,被告有车企、有4S店、有二手车平台,还有把三者一起告的。核心争议是销售方是否明示二手车身份。4S店销售顾问当庭播放微信语音:“哥,这是全新展车,只上过牌,没上路,质保都一样。”可车主提供的纸质合同里,车辆性质栏打印着“二手”。

67个案子目前合并审理,尚无判决。律师圈已经把这类案子列为今年最难打的消费维权类型。

零公里的车,开起来或许跟新车没差别。但行驶证上那个公司户的痕迹,会在需要质保、需要保险、需要卖车的时候,狠狠咬一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